去年11月中旬,中央討論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修正案(草案)》。在此之前,美聯儲10月底決定退出QE,將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美國的再工業化、制造業回歸。第三次世界工業革命熱潮也早已撲面襲來,中國制造面臨的格局挑戰復雜嚴峻。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是中國的應對策略之一,目的是推動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走創新驅動發展之路。當然創新驅動是一個系統工程,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只是第一步,還要推動傳統產業的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改造,更要加大力度支持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新產業發展,才能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或許,德國制造可帶來新啟迪。德國產品的創意設計、技術工藝、安全可靠和質量信譽,舉世公認。至于“德國制造”該如何定義,既無定論也非關鍵。德國制造怎么做,才是中國制造關注的重點。 德國制造可敬可怕 德國制造能把普通的金屬敲打成震驚世界的科技奇跡,可敬;產業鏈上下通吃,可怕。高技術設備方面,以德瑪吉、通快為首的機床,以萊茵、蒂森克虜伯為首的鋼鐵,以奔馳、寶馬、大眾為首的汽車,以巴斯夫、拜耳、漢高為首的化工醫藥,以西門子、英飛凌為首的電氣電子,以利勃海爾、海瑞克為首的工程機械,以蔡司、徠卡為首的光學,以博世、曼為首的多元工業制品,以思愛普、Infor為首的軟件……德國企業的大名,可謂如雷貫耳。但進入2014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的德國機械巨頭亦不過10家左右,似乎與德國制造的地位不太相稱。而德國機械設備出口額卻長期穩居全球冠軍,2014年達到1490億歐元,獨占世界出口份額的16%。嚴謹務實的德國人并不追求“巨無霸”式的規模和排名,1200多家穩居全球第一的隱形冠軍彰顯著德國制造的超群底蘊實力。 德國人一向堅信,再普通的優質產品也會創造高附加值。既然價格和質量高居金字塔頂端,就一定存在高端環節,價廉物美、質優價廉很多時候只是浮云。但因為技術等方面的原因,我們經常把高端環節等同于高端產品,以致心生敬畏不敢攻堅。德國企業則認為這些產品易于被復制,惟有不斷地進行產品創新、流程創新和服務創新,才能獨占鰲頭。
為確保德國制造在未來的優勢,德國推出了雄心勃勃的工業4.0計劃。其智能工廠、智能生產將充分應用信息技術改造升級傳統產業,無縫融合實體物理世界和虛擬網絡世界,筆者以為其本質是兩化融合的升級版。據德國電子電氣工業協會預測,工業4.0將使工業生產效率提高30%,其中50%的研發投資將用于軟件投入。比如奔馳按照工業4.0標準改造后的沃爾特卡車工廠,每天能夠組裝260個種類的460個車身。寶馬BMW和MINI未來的生產平臺將縮減為兩個——前輪驅動和后輪驅動平臺,能生產45款新車。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