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處于艱難的結構調整陣痛期,傳統優勢部門正在下坡、新興優勢部門正在上坡兩種現象交織進行。不久前發布的“2014年產業藍皮書”指出,中國機械工業競爭力的提升進入了瓶頸期。中國制造業發展必須解決傳統優勢弱化、新優勢積累的難題。 日前,在中國社科院工經所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舉辦的2014年產業藍皮書《中國產業競爭力報告2014》發布暨中國制造業發展研討會上,中國社科院工經所所長黃群慧指出,在經濟“新常態”轉變過程中,關鍵是發展好制造業,推進制造業的轉型升級。 中國社科院工經所所長助理張其仔建議,中國在未來的制造業發展中,應實施雙軌戰略,一方面利用后發優勢,推進進口替代,另一方面推進前沿技術創新,培育全新產業。惟有推動制造業的平穩轉型,才能支撐中國經濟平穩轉向新常態。 四因素制約制造業轉型升級 黃群慧介紹,《中國產業競爭力報告2014》是產業藍皮書系列的第四本,今年選擇的主題是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評估了中國制造業的優勢,探討了中國十大產業的競爭力狀況和中國產業競爭力的影響因素,尤其是剖析了美國、英國、德國、日本、法國等先進制造業國家的制造業發展變化及經驗。 當前,我國正處于從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轉變的過程中,經濟發展由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益、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在從增量擴張轉向調整存量、優化存量并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的動力正在從傳統的經濟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黃群慧說,“藍皮書對我們在經濟‘新常態’下,應對第三次工業革命,塑造我國的產業競爭優勢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張其仔指出,中國邁向經濟“新常態”過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視塑造制造業競爭的新優勢。藍皮書對中國制造業的優勢做出了判斷:與服務業的競爭力相比,我國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仍處于強勢地位,是推動中國出口市場份額持續上升的主體力量。在制造業中,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品的國際市場占有率最高,但比較優勢在不斷弱化,我國制造業正處于艱難的結構調整“陣痛期”。
在此背景下,一系列制約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因素亟待解決。藍皮書分析了制約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四大因素。一是金融服務業的競爭力比較弱,但與主要發達國家有很大差距,即使與“金磚”國家相比也存在較大差距。二是中國的物流成本這幾年雖然呈現出下降趨勢,但跟發達國家相比仍然比較高。三是我國知識生產領域的競爭力在全球相對比較弱,過去30多年來,我們雖然在知識生產領域的競爭力不斷提高,論文發布數量位于全球第二,但影響力卻與論文數量并不匹配。四是與硬實力相比,中國的軟實力相對比較弱。這在中國創意產品的出口中得到了深刻反映。我國是創意產品的出口大國,但是更能體現一國軟實力的電影、圖書報刊等領域的競爭力都比較弱,在六大類創意服務出口中除了廣告、市場研究和民意調查服務之外,其他創意服務與美、英、德等國家存在極大的差距,甚至比不過印度。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