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需要那么多錢 航空發動機不單是設計、制造出來的,更是試驗出來的。反復試驗,近似于“燒錢” 不久前,中航工業集團董事長林左鳴表示,資金投入不足是制約航空發動機取得突破的主要因素之一。 這一說法立刻引起爭議。有的人認為,干不出來就說是錢的事兒,難道錢少一些就真不行嗎? 記者了解到,能夠生產航空發動機的國家,在這一項目上投入的資金的確不少,且歷時較長。根據統計,過去50年,美國投入航空發動機預研經費就超過1000億美元。裝備美國第四代飛機F—22的F119發動機,從最初的部件研究到具備完全作戰能力歷經32年,其中僅驗證機研制和原型機研制共投入31億美元。在這些國家,研制主體是企業,但大量投資來自政府。政府往往直接向企業投資研制軍用發動機,獲得的技術再間接向民用發動機領域轉移。政府也向航空發動機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領域進行大量投資。 這么多錢用在哪兒? 林左鳴說,航空發動機不單是設計出來的,也不單是制造出來,更是試驗出來的。反復的試驗,一定程度上就相當于“燒錢”。 航空發動機研制,必須借助大量的經驗數據。由于航空裝備的特殊性,這些數據只能靠自己試驗獲得。做試驗要購買原材料、加工試驗件,研制試驗設備,研究試驗技術,試驗過程本身也要消耗大量物資和能源。 航空發動機設計制造出來后,還要做大量的試驗進行驗證,以充分暴露問題。 很多試驗是研制程序和規范要求必須做的,包括零件試驗、部件試驗、系統試驗、核心機試驗、整機試驗等等,一級一級往上做,一項不能少。其中,整機試驗就要做幾千小時,甚至上萬小時,是真的在“燒”發動機。一臺大推力發動機一小時要燒掉十幾噸煤油。有人會問,難道不能少“燒”一陣子嗎?據了解,按照規范,一些性能指標,比如疲勞壽命,試驗累積不到一定時數,就無法知道達不達標。試驗暴露出的問題,改進后還要繼續試驗。 有些試驗是破壞性試驗,需要破壞零件或整機。如渦輪盤破裂試驗,做完就報廢,而且一做就是幾十個盤,因為要累積數據。再比如民用飛機發動機中的風扇包容試驗和鳥撞試驗,試驗需要損毀整臺發動機。這些試驗不做又不行,是適航體系、設計體系為了保證飛行安全而規定必須進行的試驗。 個別試驗是不是可以省略?龐為告訴記者,我國在航空發動機研制過程中也曾想走捷徑,省去一些試驗不做或做的次數少一些,但最后產品技術問題集中暴露,還得補充投資做試驗,而且耽誤了項目的總體推進。 除了試驗外,制造技術、材料技術也需要相當數量的投入,開展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并通過反復迭代試驗進行驗證。 “講這些不是為了要錢,而是講清楚航空發動機產業是典型的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離不開大量的投入,更依托于一國的總體科技經濟實力。”林左鳴說。
換個角度看,航空發動機研制雖然“費”錢,但研制成果運用的時間也很長,不會花一大筆錢、幾年就過時。國際上,一些型號的航空發動機成型后三四十年還在用。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