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6年亞當·斯密《國富論》的發表,宣告了從哥白尼時代開始,西方科學、民主和理性的思想革命在瓦特蒸汽機驅動下向全球擴散。從那時起,自由競爭的經濟理性塑造了工業時代的價值體系,達爾文式叢林法則逐漸成為市場經濟的信條,它根植于人的動物本能,并深深嵌入到200多年的經濟活動中。近年來,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的普及,使萬物互聯時代悄然臨近,人和人的關系從來沒有這么緊密過,工業時代的思維和價值體系還有多少能夠適應網絡時代,互聯網思維是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是工業思維的一種進化,人類將如何重塑經濟價值體系乃至社會價值體系,值得深思。 互聯網加速資源和要素的集聚 在網絡時代,由寬帶、通訊、平臺和數據所形成的無形關系網重新繪制了經濟基本要素——勞動力、資本、能源和自然資源等的地圖。在這種條件下,借用湯因比社會不是人的總和而是人的關系和網絡總和的觀點,經濟關系和網絡的意義將愈發大于每一個要素結點的意義。關系的凝結核是信息,處理關系的基礎是信息,對信息的獲取、挖掘,以及通過信息重新整合要素進而對新模式進行建構,這種資源配置能力本身將成為核心資源,要素的意義將讓位于整合要素能力的意義。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作者里夫金認為,信息的獲取成本將無限趨于零,數學家們提出,網絡價值總和將隨著網絡用戶數增長呈指數級增長,這兩種效應的疊加很可能打破古典經濟學關于工業時代邊際報酬遞減的假設,網絡時代,回報很可能是遞增的。這種理念正逐漸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同,回報遞增很可能導致系統工程學所說的正向反饋機制,馬太效應或者說經濟學家提出的自然壟斷在網絡時代將被放大。其實早在PC時代,這種情況就已經很明顯,因為當創新呈現出爆炸效應,摩爾定律支配世界的時候,潛在的競爭對手很難挑戰既有的技術霸主,微軟的操作系統、IN鄄TER的芯片一度都幾乎壟斷了市場。 互聯網條件下,創新和網絡的雙重爆炸相互加強促使資源和要素加快集聚,從而產生了平臺經濟。當人們每天都在淘寶購物、滴滴打車、大眾點評的時候,平臺經濟已經深深嵌入到生活環節,將來還將普及到萬物互聯時代的生產、生活的全過程。平臺經濟的集聚效應創造出一個統一的大市場,自然壟斷意味著一個行業有一個統一的平臺或者至少彼此互通的多個平臺是最有效率的,資源整合的步伐將會加快,年初“兩滴”合并就是很好的例證。
自然壟斷在工業時代可能是負面的,但在互聯網時代,這種負面效應會由絕對優勢向比較優勢的轉變而發揮正面作用。剛才提到,創新和網絡擴張的雙重爆炸效應形成了平臺經濟。現階段體現更多的是網絡擴張效應,BAT企業以及任何一家平臺企業初期模式慣用的方式就是大規模投資以獲取客戶資源,并基于客戶資源積累信息資源。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