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月5日李克強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時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后的不到一個月時間里,“互聯網+”已經延伸到了制造業。3月25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要順應“互聯網+”的發展趨勢,以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為主線,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等10大領域。 政策提出后,好評如潮。一方面,互聯網對傳統制造業將產生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是多方面的,從制造業的生產模式,到營銷模式等,制造業將發生一系列脫胎換骨的變化,互聯網將在效率、營銷、創新、合作等多方面將制造業升級到一個新的高度。 不僅如此,互聯網也大大拉近了制造企業和用戶之間的距離,企業將越來越多地在深入了解用戶的基礎上,從用戶的需求出發,生產出高品質產品,并通過互聯網為其提供更加便捷的渠道,將產品送至用戶手中。如果說以前互聯網僅僅是一個工具的話,那么現在互聯網正在漸漸深入到制造業的骨子里。 如此的大好機會,地方政府將蜂擁而至。在此之前,“互聯網+”已經體現到了包括地方政府對制造業布局在內的多個方面,例如,河南省牽手騰訊,將為騰訊公司、富士康集團、和諧集團三方聯合在鄭州設廠生產智能互聯網電動汽車。再如,鄂爾多斯則引入互聯網金融,促進民間借貸的陽光化。 有業內人士曾吐槽,原來,在地方政府眼里,互聯網僅僅相當于“小三”,如今政策一出,互聯網則由“小三”榮升為“正太太”。確實,不少地方政府正在考慮如何在制造業中更多地融入互聯網因素,或者是對已有的規劃進行修改,或者是為此量身定做項目,與此同時,一系列配套措施、優惠政策也有可能同時推進。 傳統制造業擁抱互聯網本來是好事,但有些地方政府的做法可能會太過牽強,把本來不合適的部分強行湊到一起,目的僅僅是使地方政府工作總結中的該部分“精彩”一些。 其實,制造業和互聯網配對,并不是件容易事兒。對于身處傳統行業的制造業而言,需要一系列重大轉變,用某業內人士的話說,便是“企業必須打破原有的、固定的思維和運營模式,用一種全新的視角投入產品制造、市場營銷、品牌建設,轉型還要產生巨大的人力、開發、推廣成本,這些對企業都是巨大的壓力!币虼耍胤秸仨毧紤]到企業的難處,絕對不能違背企業本身的發展戰略,強行要求企業過度納入互聯網基因。 因此,地方政府首先需要梳理本省在制造業和互聯網方面的產業規劃,搞清楚互聯網到底可以“+”到本省制造業的哪些部分,就本省的情況而言,怎樣的疊加才是真正照顧制造業。在此基礎上,二者的結合不能操之過急,因為前期雙方肯定會有一個相互磨合、相互適應的過程,這個過程可能會很漫長。 事實上,中央層面向來不缺好政策,然而,好政策一旦到了地方政府的執行層面,卻往往被扭曲,以往包括光伏產業支持政策在內的不少政策都因地方的過度熱情,最終反而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所以,地方政府應該以正確的態度看待此次政策,正如中國人民大學信息學院教授陳禹所言,“要防范簡單的‘貼標簽’傾向,不能簡單地認為任何行業只要上網就能包治百病”。 “互聯網+”即將給制造業帶來前所未有的化學反應,地方政府只要擺正了自己的位置,便能在“互聯網+”制造業的中國模式構建中添磚加瓦。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