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備受爭議的沒有了車模之外,創新升級的一個大改變是移師總建筑面積147萬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積127萬平方米的國家會展中心(上海)。選擇這一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建筑單體和會展綜合體舉辦車展,不僅因為交通更加便利,也是為了配合空前的參展規模。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汽車行業分會會長王俠此前已經表示,“從今年上海車展的參展規模來看,它是世界最大的車展。” 據悉,此次全球汽車廠商基本悉數到會參展,展出車輛共計1334輛。其中,全球首發車109輛,跨國公司在亞洲首發車44輛,新能源汽車103輛(國內51輛、國外52輛),展出概念車47輛。甚至從未參加過國內任何車展的特斯拉,今年也出現在了展出名單上。 風云變化 從車展之中看大時代 車展是中國汽車工業發展全貌的縮影,忠實地反映了我國汽車行業一步步從一窮二白的境地,通過合資合作、技術引進走向自主創新、布局海外的艱辛歷程,也記錄了汽車從富有階層的奢侈品走向千萬普通家庭日常生活的變遷,見證了海外與本土車企、合資與自主品牌在市場上激烈搏殺的滄海桑田。 猶記得上世紀80年代初期在露天場地舉辦的“全國第一屆乘用車改裝車展覽會”,這種算不上真正意義的車展展會,只有卡車和客車,而沒有轎車,這樣“寒酸”的場面恰似我國當年還在萌芽狀態、市場極其不成熟的汽車工業。 到了上世紀90年代,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以及國內汽車工業的發展,國際汽車展覽會也改變了外國車企和展車獨霸展會的尷尬狀況。1990年6月,北京國際汽車工業展覽會的前身“北京國際汽車與工藝裝備展覽會”開幕。當時的展出面積不到2萬平方米,參展中外企業400家;其中,國外廠商帶來23輛展車,當中還有1輛是摩托車。彼時有媒體評價:“第一屆北京國際車展參展的國內展車中,只有合資的桑塔納轎車和北京吉普切諾基還看得過去。” 同一時期的上海車展,也顯示出了自主品牌、合資品牌崛起的局勢。 1991年的上海車展上,國外參展汽車品牌涉及奔馳、寶馬、奧迪、通用、福特、豐田、本田等世界汽車巨頭;國內有一汽集團、東風集團、上汽集團、交通部、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重型汽車集團、金杯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等展團參展,展團組織規模強大,展品豐富;單獨參展的則有上海大眾、一汽-大眾、上海通用、神龍公司、風神汽車、天津夏利、上汽奇瑞、海南馬自達、沈陽金杯等幾十家整車廠商。 經歷了上世紀90年代的快速發展之后,進入新世紀的中國汽車市場迎來了黃金十年。
2002年6月,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舉辦的北京車展,吸引了來自24個國家和地區的1200余家廠商參展,展出代表國際汽車工業最新發展趨勢的各類車輛550輛,其中242輛來自國外,展出面積近8萬平方米。那一年,勞斯萊斯和賓利也首次參加北京車展。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