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 加什么 怎么加 “中國制造2025”提出要順應“互聯網+”的發展趨勢,以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為主線,改造提升中國制造業。 “這不是把互聯網與制造業簡單相加。”工信部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中心主任龔曉峰強調,而是要發揮“乘”法的效果,讓互聯網新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來優化制造業的生產方式、投資方式、管理方式和商業模式等。周宏仁則強調,“互聯網+”要想加的行業必須要數字化,要有基礎信息系統,才能被“加進來”。 目前,我國物聯網部分關鍵技術全球領先,移動互聯網應用站在世界前列,以4G為代表的移動通信技術正重塑世界行業格局,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先發優勢為智能制造打下了良好基礎,但兩者的融合卻遠遠不夠。 對此,曙光公司總裁歷軍舉例說,德國一家企業接受哈雷摩托車的定制化訂單,在完成線上支付后,24小時內一輛價值10萬美元的哈雷摩托就能配送到用戶家門口。而中國的摩托車企業卻幾乎不能實現在線定制。“不是我們做不到,而是信息化與制造業融合不夠。一旦結合起來,很快就能實現附加值增加,大大提升競爭力。”歷軍說,曙光公司日前宣布要構建覆蓋全國的信息化、大數據管理服務網絡,完成了向“云計算+大數據”的第三次轉型,也正是看準了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契機。 “中國互聯網發展有著人口紅利的優勢。”龔曉峰認為,與德國相比,中國制造業基礎雖弱,但互聯網應用和創新卻更有優勢,要利用中國市場多層次、規模大的特點,加快互聯網技術應用,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振興中國制造業。 工信部軟件服務業司司長陳偉表示,下一步的關鍵是要把“互聯網+”到工業領域,構建工業互聯網。互聯網與制造業融合還有很大空間。 創新驅動 創什么 怎么創 業界公認,目前美國處于全球制造業第一方陣,德國、日本處于第二方陣,中英法韓處于第三方陣。“中國要用10年的時間進入第二方陣,并用30年爭取邁入第一方陣。”苗圩說。 內部水平參差不齊的中國制造業,要追趕上同在升級的“德國工業4.0”,可謂是一個跨越式的發展。 “雖然中國有22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但其中來自三資企業占比較高,真正自主創新的較少。”龔曉峰表示,中國制造業大而不強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多年來更為關注終端產品,而忽視了制造業基礎材料、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等基礎領域的創新力和保障力,核心技術和關鍵產品受制于人。 對此,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毅中指出,要健全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制造業創新體系,加快重大科技專項和行業共性技術攻關,加速科技成果的產業化,提升關鍵環節、重點領域和企業創新能力。把核心技術、關鍵技術變成先進制造基礎工藝技術。 這也是“中國制造2025”更加突出創新驅動的原因。工信部副部長蘇波表示,規劃始終把創新作為核心競爭力,要通過創新縮短在高端領域與國際的差距。聯想集團董事長楊元慶認為,要讓國際名牌更好地“走進來”,推動中國制造企業“走出去”,讓中國制造企業對標國際名牌,從而在質量、技術和服務上全面提升。 “加速積累是中國制造業跨越式發展的唯一路徑,最終仍是要落在提升質量、打造品牌上。”龔曉峰說。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