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來看,我國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是以制造企業為核心,以相關信息服務企業為支撐,由環節滲透向綜合集成發展演進的。”近日,中國互聯網與工業融合創新聯盟發布了《2016年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藍皮書》(以下簡稱“藍皮書”),系統總結了我國兩化融合發展的最新態勢和主要特點。 在藍皮書發布當日舉辦的“第二屆互聯網與工業融合創新峰會”上,中國互聯網與工業融合創新聯盟副秘書長辛勇飛指出,以往我們留意到,互聯網從生產流程的研、產、供、銷、服等各個環節逐步應用于制造業,呈現“五環滲透”、“由內向外”的特點。 “但隨著融合的不斷深化,以智能化、協同化、定制化、服務化和平臺化‘五化轉型’為特征的新態勢正在顯現,其驅動力在于網絡連接的不斷擴大,數據交互的逐步打通,以及應用服務的活躍創新。”辛勇飛總結道。
首先,以智能工廠為載體的智能化制造正在起步。在探索構建智能工廠方面,主要包括對原有工廠的局部智能化改造,以及新建智能工廠或將原有工廠進行全面智能化重構。 “目前,各家企業有不同程度的探索,可謂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我認為,每一種探索只要能帶來利潤的提升,或成本的下降,都是有收獲的,不分高低貴賤。”辛勇飛稱,在原有工廠的基礎上進行升級改造,并不一定比新建智能工廠簡單,兩者都很有難度。 其次,以資源共享為基礎的協同化組織應用日益廣泛。從推進程度和系統水平來看,目前協同化組織主要包括五類:企業內部的資源共享協同、以滿足生產需求為主的供應鏈協同、訂單驅動的產供銷協同、研產供銷一體化協同和制造資源全面共享協同。 以北京機械工業自動化研究所的“產供銷協同”為例,該所基于互聯網打造了協同供應鏈管理系統,實現協同化柔性生產。這套系統能夠根據主供應商的不同生產特點及不同訂單的需求,通過互聯網協助主制造商、供應商和客戶在網上快速、及時、準確地進行商務活動,優化供應鏈上的資源利用。 目前,該系統已經在南防集團等多家公司得到良好應用,不僅提升了公司與上下游合作伙伴關系,還縮短采購周期30%以上,降低庫存占用資金40%以上,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第三,以滿足個性需求為導向的定制化生產平穩發展。按生產規模劃分,主要包括以模塊化生產為依托的規模化個性定制,以及以3D打印為基礎的小批量個性定制,涵蓋研發、設計、制造、營銷等多個環節。 藍皮書分析,從企業實踐來看,雖然越來越多的企業已經認識到個性化定制是制造業變革的重要趨勢,但是否選擇個性定制模式與行業特點密切相關。目前,國內個性化定制在某些行業發展較快,但在很多領域尚處在探索中。 比如,探索大規模個性定制的企業主要來自服裝、工藝品、家電、電子、家居等消費品行業,少數來自鋼鐵、有色、汽車、安防等行業。 此外,裝備行業中的發電機械、紡織機械、工程機械等大型專用裝備一般直接面向企業用戶,本身就屬于小批量定制化生產;而儀器儀表、通用零部件等裝備的標準化程度較高,一般是批量化生產;雖然汽車的柔性化生產程度較高,但也沒有全面開展個性化定制,主要是一些高端品牌可以根據用戶需求在標配車型基礎上提供增配設施。 第四,以提升用戶體驗為目標的服務化延伸創新活躍。實踐表明,服務化延伸由于對企業意義重大,實現方式多樣,正成為裝備、消費品等企業的普遍選擇,各種新興服務模式創新活躍,典型案例層出不窮,主要分為兩大類別。 一種是基于產品的服務化轉型,包括遠程智能運維、產品可追溯和智能產品服務生態。另一種是提升用戶體驗的精準營銷,包括多渠道精準營銷和虛擬體驗。 最后,以激發新動能為特征的平臺化運營成效初顯。在國家一系列“雙創”政策支持下,各類融合互聯網技術、加速制造業創新發展的創業創新平臺加速涌現,成為企業推動互聯網與制造業融合創新的重要模式。 比較典型的案例是三一集團的“眾智新城”。三一整合集團內部優質創業資源,同時集聚社會創新資源,打造了“智能制造+互聯網+國際化+金融”產業鏈和企業成長全周期服務平臺,稱其為“眾智新城”,可實現企業從“創業”到“上市”的全過程服務。 “眾智新城”建設了眾創空間、創客展覽中心、科技企業孵化器、智能制造產業加速器、三一創業街區、研發中心、產業交流中心、企業總部基地等項目,并發起成立了3.5億元的創業投資基金,集聚了近30家銀行、證券、法律、知識產權和創投等服務機構,目前已有60多家初創企業和創業團隊入駐。 “平臺化企業、平臺型微生態是目前企業在平臺化轉型中所做的一系列探索,把原本不同層級的模式調整為更自主、更靈活、更扁平化的模式,不僅能激發企業的內生活力,同時還能通過構建開放式創新平臺帶動行業的升級。”辛勇飛說。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