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相布局機器人產業 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的迅猛增長,令全球機器人產業為之矚目,2013年首次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然而,從全球工業機器人使用密度上看,中國每萬名工人擁有量還不到國際平均水平的一半。 據記者了解,韓國是全球工業機器人使用密度最高的國家,每1萬名工人中擁有機器人數量347臺;日本排在第二,達到339臺;德國位居第三,每一萬名工人擁有251臺機器人;中國僅有21臺,不及國際平均水平55臺的一半。 已經打下的基礎需要鞏固,尚存短板的領域需要完善,機器換人的潛力還很大。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表示,目前以機器換人還有很大的潛力和市場,這也預示著我們在勞動力人口的培訓和教育方面要適應這些變化。預計以后,簡單的勞動力找工作可能會越來越難,但懂得軟件計算機會操作的勞動力需求將會越來越多。面對人口老齡化以及勞動力逐漸出現短缺的問題,以智能化為突破口,也是確保中國制造持久發展而不至于空心化的重要因素。 近年來,我國勞動力的價格不斷上升,在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工資成本已經成為企業發展的最大負擔。此外,最近幾年在東南沿海地區頻繁發生的“用工荒”現象,也讓企業感到深深不安。在此背景下,機器換人成為企業謀求長遠、穩定發展的重要途徑。 以東莞為例,為填補結構性用工荒,引領制造業完成產業升級與人才結構優化,2014年,東莞出臺了《東莞市推進企業“機器換人”行動計劃(2014—2016年)》,由市財政在“科技東莞”工程專項資金中每年安排2億元,專項資助企業實施機器換人,一補三年;作為2015年東莞市政府1號文,《關于實施“東莞制造2025”戰略的意見》中第一條便提出了“加速開啟‘機器換人’時代”。 實際上,東莞不少企業正在實施“智能裝備”規劃,逐步實現機器換人,進一步解放生產力。 據東莞市經濟和信息化局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東莞推動傳統產業和優勢產業機器換人應用項目達到505個,投資金額達42億元,可減少企業用工3萬余人,企業投資成本有望在兩年內收回。 目前,國內還有多個地區將機器換人列為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重點內容。 據新華網消息,今年3月份,廣東省出臺了“工業轉型升級攻堅戰三年行動計劃”,提出通過實施機器換人計劃,以汽車和摩托車制造、家電、五金、電子信息、紡織服裝、民爆、建材等行業為重點,推進工業機器人示范應用,至2017年末推動195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開展機器換人。 廣東省各地紛紛搶抓先機。廣州市提出,到2020年培育形成年產10萬臺(套)工業機器人整機及智能裝備的產能規模,全市80%以上的制造業企業應用工業機器人及智能裝備。 上海力爭2015年全市機器人產業規模達到200億元,2020年達到600億至800億元。上海還計劃今后5年應用機器人數量年均增加30%以上,平均每年新增機器人3000臺以上、新建5條以上機器人示范應用生產線。 東北地區等傳統工業基地產業基礎雄厚、人才資源密集,正瞄準先進技術加緊進行改造升級,通過智能機器人提高各產業的數字化和智能化水平,應對產業升級挑戰。 據了解,已有大批著名機器人企業扎根東北,由遼寧某機器人企業研發的國內首條熱沖壓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日前誕生,首屆中國沈陽國際機器人展覽會也將于9月份舉辦。一直埋首深耕機器人領域的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自從移動機器人系統在沈陽金杯汽車(7.19, 0.00, 0.00%)公司首次投入使用后,就不斷開發新產品,如今已占領國內市場九成以上份額,還出口到15個國家。 河南省由省工信廳牽頭,組織20余家單位發起成立河南省機器人產業聯盟,將在2020年把河南打造成全國最具規模、最具競爭力的工業機器人和智能裝備產業基地之一。 中西部地區結合自身特點,用好后發優勢,并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使機器人產業成為重要支撐。 重慶市提出,到2020年成為國內重要的、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機器人產業基地,全市機器人產業銷售收入達到1000億元。 安徽省著力打造機器人產業集聚試點,合肥機器人產業園將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機器人產業集聚區,蕪湖市機器人產業園規劃面積達5300畝,包含機器人本體及核心零部件研發制造、機器人系統及成套裝備集成應用、前端技術研究院研發創新、機器人主題公園、機器人產業創意基地和配套商業在內的6大功能區域。 為了對智能機器人產業進行扶持,不少地方還在金融、人才等領域出臺政策。比如浙江批準職業技術學院新設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將于今年9月開始招生。廣東佛山對投產兩年內年稅收規模在1000萬元以上的工業機器人企業,給予一次性500萬元的獎勵。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