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造船行業正在步入一個大變革的時代,船舶向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方向發展已成為共識。然而,智能船舶的概念并不是簡單的數據堆積和處理,也不是傳統的買賣關系的固有盈利模式,而是新的工業變革,這需要新觀念、新模式、新價值的創造。 有專家認為,智能船舶的關鍵就在于分析、決策、以及成長,即能在大量信息中,將相關的數據融會貫通,然后進行綜合的評估與分析,這就需要船舶具備高水準的數據分析系統,進而做出最合適的決策并進行船上系統的操作以管理推進、導航及其他系統,且隨著收集數據量的增加,系統功能會隨之增強。 會“思考”的智能船 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船舶智能化已經成為當今船舶制造與航運領域發展的必然趨勢。在海洋強國的使命號召下,智能船舶的發展亦是大勢所趨,是搶占未來船舶工業的制高點。 據悉,中船集團已明確了以大數據為基礎的產業轉型5S工程,即面向“Sea-海洋,Ship-船舶,System-系統,Smart-智能,Service-服務”的船舶運營智能服務體系。它可以告訴船怎么走最省油,怎么可以獲知運行之外的物流與安全信息服務等。 從長遠來看,智能船舶并非只是船舶建造工藝的智能化,而是一個完整的智能系統,它是以智能服務中心建設帶動的全產業鏈智能體系,涉及船舶設計、生產、制造、使用、維護、售后、物流等各個環節。智能船舶建立起了一個更全面的生產關系,從設計到最后的服務融合成一個產業聯盟。廣泛的數據關聯也為用戶提供服務的更多價值的評估預測。 這樣的性能無異于讓船“學會思考”。據中國船舶工業系統工程研究院院長張宏軍透露,智能船舶的“思考能力”,能讓機器分擔船員50%的工作,它能隨時監控船員操作,持續評估零件狀態。 “大部分船舶事故來自誤操作,智能船有望將事故率降低70%;假使能預知零件故障,就能提前訂好備件,送往船即將停靠的碼頭,這可將船舶可用時間增加10%。除了‘自省’,智能船還會‘學習’。整個項目將在岸上建立數據中心,把天氣、油價、運價等動態信息導入經濟模型;遠程獲取這些知識后,智能船就能選擇最合理的航速、航線。”張宏軍表示。 不過,智能船舶的要想引領船舶業新風潮,還需經過實踐的檢驗。在去年的希臘海事展上,DNV GL海事業務首席執行官石萬勝提出,全球航運業為了改進運營安全性和提升效率,面臨著越來越多的運用各種智能系統所帶來的挑戰。為適應這一變化,海事業需要采取更多不同的測試和認證方法,以確保智能船舶的安全和可靠性,同時保有相對的競爭優勢。 石萬勝認為:“我們必須繼續建立相應的機制,以確保這些信息化技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軟件系統已經成為影響船舶安全的一個重要因素,但是由于軟件的模塊化和多元特性,在安裝和運營之前通常不易測試。” 為此,DNV GL已經在其船級規范里引入了對軟件系統認證的要求,并已收購了一家主要在海事和海洋工程業從事“軟件在環測試(HIL)”的企業,從而在軟件和系統測試領域為客戶提供更寬廣的平臺。 事實上,不止是技術革新,運用大數據進行船舶“工業4.0”的實踐除了技術本身需要進一步突破,可能更重要的是建立以數據為導向的全新的商業模式。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