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這樣一座代表著數字化技術如何改造工業制造的前沿工廠,距離工業4.0愿景下的智能工廠仍有距離。在工業4.0的研究中,智能制造和智能工廠一直被認定為兩大研究主題。其中,關于智能工廠,被描繪成是一個分散的、具備一定智能化的生產設備,在實現了數據交互之后,形成了高度智能化的有機體,實現虛擬世界和物理世界的融合。 在SEWC中,關于推進數據交互的工作一直未曾停止過。但對于數字化工廠與智能化工廠之間的差距,李永利認為,最關鍵的一點在于是否真正實現管理的自動化。 德國安貝格電子工廠作為西門子全球首個數字工廠,是SEWC的姐妹工廠。該工廠從1989年投產至今,占地面積與員工數量幾乎都保持不變的情況下,產能卻比25年前翻了8番。 無論是德國的安貝格電子工廠,還是SEWC,這兩家工廠每年要生產幾百萬件產品,更考驗管理的是,產品類別也達到了上千種。當涉及的產品類別眾多,而且客戶訂單數量和周期不同,如何去做好訂單管理,以及如何連通訂單管理背后的生產制造、物流配送等多個環節,考驗的正是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相比普通工廠單憑人力做訂單的跟蹤管理以及后續生產的調度安排,SEWC的數字制造中,當ERP系統收到訂單,MES系統將自動進行生產安排,包括通知采購部門、財務部門等,整個生產包括后期的發貨全部由工具充當“指揮”,自動完成。 如果從勞動力的角度看,李永利認為,盡管在生產線上并不認可一味地以機器代替人,減少藍領工人,但在管理“白領”群體時,在管理層面,他認為可以更多地借助機器,積極使用更多的軟件。 “因為未來制造業的衡量標準不是生產線自動化水平的高低,而是管理水平的高低。”他認為,在中國制造實現智能化提升的路上,相比硬件設備,管理水平的高低才是影響中國企業能否實現工業4.0的關鍵。他強調,要真正實現工業4.0,一大標準是管理水平達到了一定的高度,甚至實現了自動化。 “如果管理實現自動化,也可以理解為,工廠的所有決策和指令都聽命于電腦,連人也是聽命于電腦。”李永利說道,但實現這一步顯然并不容易,至少從理念上,如何讓人完全聽命于電腦,則需要一場思維變革。 但至少,數字工廠作為實現智能工廠的必經之路,已走出了第一步——讓機器代替人去做更多的決策。而等到工廠內,真正能用自動化替代人進行管理,人聽命于“電腦”的話,那么,電腦背后所代表的制造的未來,也將來到眼前。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