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工業史告訴我們兩個道理:第一,沒有自有產權和核心競爭力,僅靠仿制和低價是沒有前途的。第二,不創新真的會死,這是德企血的教訓。創新這件事,要有意識,有環境,還要有制度保障,這些德國一樣不少。 前幾天,我和德國的企業戰略專家,羅蘭貝格戰略咨詢公司的創始人及監事會主席羅蘭-貝格(Roland Berger)說了對中國制造現狀的困擾,貝格給我說了德國的故事:從1870年到20世紀初,“德國制造”低質廉價,當時全球制造業的金字招牌是英國。為了和德國制造劃清界限,英國要求所有商品必須標明出產國。 之后,德國人花了幾十年的時間“向英國人學習”,從單純拷貝到開始嘗試做產品研發,提升產品質量。20世紀初,“Made in Germany”已經贏得了好口碑。到現在,很多人已經不記得那段歷史了。 “之后,日本人也走了和德國人基本相似的一條路。從拷貝,便宜貨起家,開始有自己的研發,技術,產品,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反向狙擊了諸多歐美企業。受到日本產品和新興市場的沖擊,德國摩托車,自行車,照相機,和紡織品產業基本死得一干二凈”。羅蘭貝格說。上述這些行業中也有剩下的,基本都是古董,而不是潮貨了。 那些成功對抗了日本電子產品新科技和東南亞紡織制造業的公司,則越變越強。例如德國的工程化工和汽車制造業。中國制造或許占據了全世界,但很多中國制造的產品,用的是德國的機器設備。 時過境遷,前英國外交大臣的顧問伍德(Steward Wood)之前在英國《衛報》中寫道,“小聲地說:向德國學習很好。特別是德國社會市場經濟的模式值得英國學習。在我們尋找當前最大挑戰的答案時,德國可以給我們啟示”。 這就叫風水輪流轉吧。 貝格先生這段簡短的德國工業史告訴我兩個道理:第一,沒有自有產權和核心競爭力,僅靠仿制和低價是沒有前途的。第二,不創新真的會死,這是德企血的教訓。 德國中小企業的欣欣向榮,德國聯邦政府對企業創新鼎力支持。創新這件事,要有意識,有環境,還要有制度保障,這些德國一樣不少。 德國百億歐元砸創新 在過去100年,德國人的發明很多,從阿斯匹林,隱形眼鏡,汽車安全氣囊,到MP3和SIM卡。很多德國企業至今還在享受著這些老一代發明所帶來的紅利。這種惠及幾代人的專利紅利,正是中國商界很多人最為痛恨的“專利壁壘”。很可惜,這就是現代社會的游戲規則。 2012年,德國在新技術開發和創新領域的投入達到794億歐元,是GDP的2.98%,目標是3%。歐盟的平均值是1.97%,中國同期這一數字是1.98%。不同的是,創業投資在德國并不盛行,天使投資基金更少見,所以政府與私人企業在創新上的投入占了重頭。 “提到3%這個數字時,我們的聯邦政府也是十分自豪。因為越來越多的德國企業加大研發的投資,他們也看到這個數字本身在增長。”德國博世公司前主席,現任監事會主席弗朗茨-菲潤巴赫(Franz Fehrenbach)對新浪財經表示。德國博世并不是上市公司,他們100多年來一直不變的策略就是在研發上投資巨大:大概是整體銷售額的10%。 “德國整體的研發投入大概占GDP的3%。但我的觀點是德國必須要超過3%這個數字。因為德國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唯一的資源是德國人的智慧。要讓德國競爭力只增不減,就要加大對研發的投資。”菲潤巴赫接受新浪財經獨家專訪時表示。 這個歐盟里GDP最高的經濟體,近五成的GDP是由出口創造的。而在過去5年,即使是歐債危機最為深重的時候,德國私人板塊和公共研發機構的投資增加了15%。 歐盟每年都針對全球對研發投資進行排名。2014年的統計數字顯示,大眾,三星[微博]和微軟[微博]是全球研發投入最高的三家公司:大眾去年一年在研發上的投入135億美元,超過1000億人民幣(6.1887, -0.0068, -0.11%),比2013年增長近19%。此外,榜單前十名中有五家是美國公司(英特爾[微博],微軟,谷歌[微博],默克赫強生),另有兩家歐洲公司(瑞士羅氏和瑞士諾華),以及日本的豐田。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