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掌門人張瑞敏6月13日在沃頓商學院全球論壇上的一番裁員言論,業內對海爾的關注點仍然會聚焦在其家電主業之上。但青島海爾2013年度報告在業內并不突出,在KKR和阿里相繼入局之后,人們更多關心起這家“家電老字號”向互聯網轉型的進程來。 2013年裁掉1.6萬員工,2014年再端出裁撤1萬中層的計劃,放進海爾的輝煌歷史中來看,顯得氣氛肅穆且凝重。外界的爭議在于:如今家電行業的基本面并不樂觀,海爾的業務轉型誠然需要壯士斷腕的手段,但采取這種“一刀切”的方法,對企業自身和員工是否真的有利? 從1985年用一把錘子砸出一個世界名牌起,海爾儼然成為了中國家電產業從渺小到強大的見證人。如今,面對市場環境的變遷,即使是業內地位如此穩固和崇高的海爾,也必須要靠外人看來近乎殘忍的裁員手段來維持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只是,如此大規模的裁員行動與計劃,難道僅僅是受到大環境拖累使然,有沒有自身經營管理積弊難返的原因? 被業內譽為“享譽世界的管理學大師”的張瑞敏,此次帶領海爾向互聯網轉型,成敗得失,尚需時間來驗證。 從攻城掠地到腹背受敵 隨著張瑞敏裁員言論的出爐,海爾很多積壓的問題再次被外界反復提及。現實的問題是,海爾近幾年業務中積累的問題,是否靠裁員本身就能解決?正如業內人士所言,裁員事件僅僅是一個導火索,海爾近年來遭遇到的管理難題、企業經營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轉型是否收到成效,才是外界關注的重點。 毋庸諱言,相當一段時間以來,海爾過往的銳氣在逐步喪失,這不僅來自于管理上各個層級和環節積累的弊病,還有財報上不再出彩的數據。梳理近十年海爾的基本面情況,不難發現這家步入而立之年的企業,開始遇到了各種成長瓶頸。 海爾在業內的地位于2004年前后達到巔峰,巨大的品牌優勢令沖擊年收入千億目標勢如破竹。當時,海爾蟬聯冰箱霸主多年,競爭對手基本構不成威脅;在洗衣機和空調領域,公司穩居第一梯隊,和小天鵝、格力、美的等企業基本并駕齊驅;公司也已經進入到彩電、電腦、手機這些黑電和IT領域。 而如今的局面是,海爾僅能維持冰箱龍頭的地位,且在低端領域的競爭力已和美菱不相伯仲;空調的領先地位已經被格力、美的趕超,洗衣機落后于美的系;彩電業務在業內的地位只能屬于第三梯隊,IT業務已經難算上主流。海爾這幾年唯一稱得上較為出彩的業務發展來自于廚房電器,雖然和老板、華帝在體量上無法相比,但與其他綜合家電企業相比仍在體量上保有優勢。總體來看,海爾這幾年的產品地位在業內確實在走下坡路。
作為一個曾經在家電領域攻城掠地將競爭對手一個個擊敗的海爾,為何如今面臨著腹背受敵的局面?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