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為了增厚公司的業績,海爾一直在嘗試用資金回購旗下子公司的少數股東的權益。事實上,以現金換估值的杠桿模式,已經在海爾的資本運作中屢有體現。去年兩個外部投資者的入局,曾給市場較大預期,海爾的股價因此一路走高,但隨著年報的出爐,二級市場又回歸平靜。如今,市場或多或少又在期待并猜測:在拋出令人咋舌的裁員計劃之后,張瑞敏緊接著還會有哪些超乎市場想象的大動作? 大規模裁員爭議 “去年(2013年)海爾去掉16000人。去年年初海爾是86000人,年底變成70000人,去掉了18%。今年預計再去掉1萬人,主要是中間層,還有就是一些業務智能化了不需要這么多人。”6月13日,在沃頓商學院全球論壇上,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瑞敏的這一番言論,引發了業內的軒然大波。 為什么海爾需要如此大刀闊斧對員工數量進行如此規模的瘦身?為什么張瑞敏要在如此時機選擇對外透露這一敏感信息? 隨著時間的發酵,外界對該信息的解讀傳出多種不同的版本。一種較為主流的說法是,海爾登記在冊的約7萬名員工分為2000多個自主經營體,其中部分獨立成小微公司,由于小微企業的員工和海爾不再是雇傭關系,于是海爾的員工數量縮減了。另外一個版本則是,部分中層管理者無法跟得上海爾的形勢變化,所以要被公司裁掉。所以這些說法,均沒有得到來自海爾官方的回應。 來自不同領域的家電行業分析人士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達的觀點也不盡相同。產業觀察界人士普遍認為,中間層被“開刀”的可能性較大,因為長期以來海爾中間層對戰略執行存在“噪音”。但多位接近海爾的人士和部分券商分析師則認為,海爾的裁員舉動并不令人意外,其僅僅是海爾實施小微公司化和向互聯網企業轉型等微觀和宏觀戰略后所必須經歷的過程,用傳統的“裁員”和“砍人”等詞匯來表述顯得過激且不貼切。 “如果海爾在2013年說這個事情,可能會被業內所淡化。”奧維咨詢助理總裁、資深白電行業人士張彥斌向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2013年海爾相繼傳出KKR和阿里入局的消息,市場對海爾抱以了很高期望。尤其是阿里對海爾的倚重,使得業內了解到傳統家電企業自身渠道所具有的核心價值。海爾向互聯網轉型的口號已經提出多年,終于在去年和互聯網的龍頭達成了股權聯姻意向,這不得不說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
“但今年的情況有所不同。”張彥斌指出,2014年家電行業的大環境變得愈加嚴峻,優秀的出口數據難以支撐內銷的疲軟,刺激政策的陡然失位,不僅使得企業的經營難度加大,利潤也一降再降。海爾在此時宣布這一消息,顯然容易引起外界偏向負面的解讀。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