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在世界船市整體低迷的情況下,我國船舶工業齊心協力、攻堅克難,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績,造船三大指標連續4年保持世界領先,國際市場份額不斷提升,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率先呈現出積極向好趨勢。不過,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司副司長李東強調,當前,我國船舶工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工作不但距“完成”尚遠,而且正在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下一步,我國船舶行業要全力加速推進船舶工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向縱深發展,使我國船舶工業在國民經濟各重點產業中率先實現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目標。 “2013年,國際船舶市場雖然有所回升,但是由于全球經濟增長乏力,上游航運業復蘇遲緩,造船產能嚴重過剩,船舶市場仍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競爭日趨激烈。我國船企普遍遭遇了接單難、交船難、贏利難等問題!崩顤|表示,面對困難局面,我國船舶工業變壓力為動力,在國務院《船舶工業加快結構調整促進轉型升級實施方案(2013~2015年)》等一系列穩增長、調結構的政策和措施指導下,不斷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著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大力加強符合國際新公約、新規范、新標準產品的研發,努力提高國際市場份額,積極培育海洋工程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國際競爭力大幅提升,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從造船三大指標來看,2013年,我國造船完工量達4534萬載重噸;新承接船訂單量達6984萬載重噸,同比增長242.2%,其中出口船訂單達92.7%;截至2013年12月底,手持船舶訂單量1.31億載重噸。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分別占世界總量的41.4%、47.9%和45.9%,繼續保持世界領先,特別是新接訂單占世界市場份額比2012年提高了4.3%。我國在散貨船、油船、集裝箱船等主流船舶市場推出了一系列節能環保新船型、新技術,受到國際市場青睞,其中散貨船在國際市場長期保持絕對優勢,2013年接單量占國際市場份額的56.8%。 同時,我國在高技術船舶的接單方面取得新突破。2013年,新承接6艘17.4萬立方米雙燃料電力推進大型液化天然氣(LNG)船、7艘8.3萬立方米大型液化氣體運輸船(VLGC)訂單,LNG船還實現了系列化批量出口;新承接8000TEU及以上大型集裝箱船訂單共計64艘,約占世界總量的40%,比2012年有大幅度提升;首次批量承接了當今世界最大的1.8萬TEU集裝箱船訂單,打破了國外壟斷;我國自主品牌的高性能船用中速柴油機也承接訂單,獲得了市場認可。 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我國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發展也取得了長足進步,海洋工程裝備訂單大幅增加。2013年,我國共承接各類海洋工程裝備訂單金額超過180億美元,約占世界市場份額的29.5%,比2012年提高了16個百分點,已超過新加坡,位居世界第二,而“十一五”末期我國所占份額尚不足10%;新承接各類海洋工程平臺(船)訂單共62座(艘),其中自升式鉆井平臺49座,占世界總量一半以上。目前,我國自升式鉆井平臺和海洋工程輔助船市場份額均位居世界第一,半潛式鉆井平臺累計接單數量與韓國基本持平。 “雖然2013年我國船舶工業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是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工作仍然任重道遠。”李東強調,當前,國際船舶市場尚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新船價格回升緩慢,有效需求不足、產能過剩和上游運力過剩矛盾仍將在未來一段時期并存,勞動力價格上升、人民幣升值等因素也將持續影響我國船舶工業國際競爭力。隨著國際造船新公約、新規范、新標準的頻繁出臺和市場需求的變化,世界主要造船強國都在進一步加快結構調整步伐,我國船舶工業產業技術升級壓力不斷增大。從產業自身來看,我國船舶工業仍面臨著自主創新能力亟待增強、產業集中度低、高端產能不足、低端產能嚴重過剩、效益效率質量與世界先進國家存在較大差距等深層次問題。這些就是當前我國船舶工業步入結構調整“攻堅期”和“深水區”的特征。 李東表示:“下一步,工信部將根據最近發布的《船舶行業規范條件》加強市場規范管理,全力加速推進船舶工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向縱深發展,使我國船舶工業在各重點產業中率先實現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目標。”(Balance)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