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原點 與中國農機市場同時生變的就是行業競爭,隨著農機市場諸多元素的變化,我國農機市場競爭重點發生重大變化。 首先,技術研發能力成為競爭的焦點,究其原因,以下幾點至關重要,一是隨著常規農機產品剛性需求的削弱,“小眾產品”需求客觀上要求生產企業研發新產品以適應需求的變化,沒有強大研發能力的企業將逐漸失去競爭優勢,最終淡出市場競爭;二是丘陵山區農機市場崛起,需要與之相對應的農機新產品,這就要求生產企業加大該類機型的研發;三是農機市場需求向經濟作物方向轉變,需要企業研發相關的產品,而經濟作物的耕種收產品一般技術研發難度較大,尤其是播種與收獲機械,這也需要與之匹配的強大的研發能力。 其次,品牌競爭將成為市場競爭的關鍵,隨著市場消費的理性化,消費者由過去關注價格將進一步向品牌轉化,他們對品牌所包含的產品品質、技術含量、服務保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消費回歸理性成為歷史的必然。這就要求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更加關注品牌建設和傳播。 再其次,市場競爭層次進一步提高,農機市場成為機械工業的熱點市場,隨著國內企業產能不斷擴容,國際農機巨頭相繼進入,非農機行業企業(諸如汽車企業、工程機械企業)的參與,金融資本市場的介入,都提升了農機市場競爭的層次,農機行業競爭質量的升級將進一步推動農機產業結構升級。 最后,集中度提高。從我國農機市場競爭度分析,雖然諸如大中型拖拉機市場的競爭度較大,但并不能改變農機市場集中度偏低的現實,近10000家農機制造企業中每年生產3000多億元的農機工業產值,產值具有前五位的大型農機企業產值之和僅僅占22.9%。而近年實施的農機補貼政策又在某種程度上削弱了競爭的強度,成為部分小型企業生存的最后一根稻草,隨著農機市場環境的巨大變化,市場競爭將變得的更加充分,部分中小企業將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被淘汰出局,市場集中度的提高成為必然。 補貼新政
2013年的農機補貼繼續扮演著市場增長第一動力的角色。所不同的是,2013年農機補貼呈現出以下幾個新的特點:第一,補貼金額繼續小幅攀升,品類出現微調。全年金額達到217.5億元,較之上年增加了2.5億元;補貼品類達到了12大類、48小類、175個品目,與上年相比,增加了2個小類,減少了5個品目。第二,農機補貼進一步向大型機械和經濟作物傾斜,補貼最高30萬元。中央財政對同一種類、同一檔次農機在省域內實行統一的補貼標準。一般機具單機補貼限額不超過5萬元;擠奶機械、烘干機單機補貼限額可提高到12萬元;100馬力以上大型拖拉機、高性能青飼料收獲機、大型免耕播種機、大型聯合收割機、水稻大型浸種催芽程控設備單機補貼限額可提高到15萬元;200馬力以上拖拉機單機補貼限額可提高到25萬元;甘蔗收獲機單機補貼限額可提高到20萬元;大型棉花采摘機單機補貼限額可提高到30萬元。第三,農機補貼繼續實行全額購機方式,全額購機不僅保證了資金的安全性,還讓補貼信息更透明,避免了非法套取。但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一是農民籌款難度較大,二是企業占壓資金較大,回款周期拉長。隨著購機補貼政策的變化,農機企業的競爭延伸到信貸領域。對農機企業來說,能否為購機者提供配套的金融服務,將成為今后企業競爭中的一個制勝因素。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