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產業轉型需要產品和技術的不斷創新,需要有源源不斷的共性技術來源。在市場競爭充分的條件下,共性技術不可能來源于某個企業。行業共性技術的研發需要國家的整體布局與規劃,需要有共性技術研發的平臺作支撐。 在我國,國家層面的共性技術研發平臺缺失問題長期存在。這也導致了在關鍵領域,特別是在重大技術裝備領域,我們的核心技術長期受制于人。這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一個“短板”。 著名經濟學家、亞洲院士陸德告訴記者,為實現久已提出的“調整”和“轉型”戰略任務,我國早在上個世紀未就開始在做搭建“基礎平臺”和“支撐點”的前期準備工作。但可惜的是,由于重視不夠,包括科技研發投入在內的主要的“基礎平臺”遲遲不能到位。 這樣看來,“十二五”時期,乃至今后10年,既是我國刻不容緩的“轉型期”,又是我國追補相關政策和基礎平臺的“還債期”。要完成上述雙重任務,壓力和難度都很大。 為了加快彌補這種缺位,搭建產業共性技術的研發平臺,需要國家給予高度重視,需要有專門的機構從事這項工作,需要有相對固定的隊伍持續不斷地研究和堅持不懈地積累。 在我國,1999年,原國家經貿委管理的10個國家局所屬科研院所實施了企業化改制,這一改革在當時有其各種合理的理由,但也造成了日后產業共性技術研究在體制上的缺位。 原有的200多個行業的研究院、設計院,經過院所改制后變成了企業化。而這些研究設計單位都是行業“應用性研究開發”的排頭兵,目前這部分職能被弱化。而這部分職能正是支撐工業轉型升級的技術來源。 科研院所改制后,業內人士試圖建議通過“成立專門的國家工業研究院”來實現共性技術的研發。但經過多年的爭論,這項呼吁遲遲未果。如今,成立國家工研院的可能性已經很小。 在這種情況下,要搭建共性技術平臺,就要利用現有的資源和條件,充分調動和發揮已經轉制院所的積極性與職能。 工信部原部長李毅中認為,改革中出現的問題仍然要靠改革來解決。這些轉制后的科研院所、設計院不能把主要精力去辦小生產,而應當努力研發新技術、新工藝。這也需要國家層面的支持。同時,也可以考慮將這部分單位并入到大企業集團。 鑒于這些機構具有企業與科研機構的雙重身份,要充分發揮其技術創新作用,還要在考核方面給予創新。應該將“科研成果”納入其考核指標。鼓勵科研成果與資本結合,將成果轉化成為現實生產力。 與此同時,也要保存企業作為市場主體的競爭實力。為此,中機聯特別顧問朱森第提出了“一所兩制”的構想。即一部分人從事產業化,面向市場;另外一部分人從事產業共性研究,面向行業。對這兩部分人采取不同的政策,前者按照企業考核,后者按照事業單位或非盈利機構考核。在后者的考核中,還需要政府部門給予資金支持。 這樣,隨著產業共性技術研究成果的轉移,隨著這支隊伍的不斷發展和成熟,這些單位的共性技術研發職能將逐漸明晰,并可以通過技術服務和成果轉讓獲得更多的收益,從而實現為產業發展提供持續而有效的技術來源和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