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一所兩制” 搭建共性技術研發平臺 中國工業報:在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過程中,共性技術研究的缺位問題一直是制約自主創新發展的瓶頸。長期以來,雖然國家通過建立各類國家級創新平臺、打造產學研聯盟等多種方式來推動技術創新,但產業共性技術研究的缺失仍是行業發展的一塊短板。您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朱森第:裝備制造業實現轉型升級的重要路徑之一是自主創新、提升創新能力。目前,我國裝備制造業創新的難點在于環境不好,動力不足,創新體系不完整。 在創新的投入方面,國家和各地雖然也給了很多政策,包括150%的抵扣稅政策,即企業如研發投入100萬元,可以按照150萬元抵扣所得稅。但是,企業的創新動力仍不足、仍不夠緊迫。這就需要改善創新的環境。 就創新環境而言,如何讓創新者得到社會的支持與尊崇,并使創新者得到效益,這才是關鍵所在。知識產權保護不力,必然使創新者積極性受挫。 在產業共性技術研發方面,1999年,原國家經貿委管理的10個國家局所屬科研院所開始企業化改制,這一改革在當時有其各種合理的理由,但也造成了日后產業共性技術研究在體制上的缺位在國家的技術創新鏈條中,有上游、中游、下游。上游就是基礎研究、產業共性技術研究,就是產業發展的技術來源。如果沒有技術來源,產品開發就成為無源之水,也就不可能有集成創新。國內技術來源不足,只得引進技術。但一味地依靠引進國外技術是無法持續發展的。國家必須有自己的技術創新體系,即形成完善的、通暢的技術創新鏈。產業轉型需要不斷創新,需要產品和技術的不斷創新。這需要有源源不斷的共性技術來源。 裝備制造業的持續發展,需要產業共性技術的支撐,即各行各業都需要的技術,如,最基礎的是鑄、鍛、焊、熱,強度、震動、摩擦磨損、自動化等。產品開發,離不開這些技術。這些共性技術現在從體系上講是缺位的。
要實現產業共性技術的研發,就需要有專門的機構從事這項工作,需要有相對固定的隊伍持續不斷地研究和堅持不懈地積累。韓國、日本、德國等都有從事產業共性技術的研究機構。然而,在我國,成立中國工業技術研究院的建議提出多年,終未得到響應和落實,如今成立國家工研院的可能性已經很小。但可喜的是,一些省市比較重視產業共性技術的研究,開始成立省的工研院,如廣東省已成立了。現在,對國家而言,比較現實的是,在原有各部所屬的研究院中,選擇一部分基礎較好、力量較強的院所,采取“一所兩制”的模式,逐漸形成一支相對穩定的從事產業共性技術研究的隊伍和機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