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有的生產型制造,資源能源消耗大、生產效率比較低、勞動環境比較差。我們要轉變現有的局面,就要向“微笑曲線”的“兩端”延伸,即向技術含量相對高的環節延伸。這并不意味著要大幅削減就業崗位,而是轉移一部分勞動力到現代制造服務業中。讓現代制造業的各種服務活動變成專業的、社會化的服務,反而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崗位。這些,過去是我們裝備制造業發展的薄弱環節。 轉型升級后,我們的制造業實現了精益生產,而與制造業密切相關的物流業,則實現了精益物流,又大大降低了制造業的物流費用,提高了整個產業的效率和效益。 中國工業報:您提到了精益生產。這也是提升企業競爭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在由傳統制造業向現代制造業轉型,由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型的過程中,精益生產是不是一個重要的方面? 朱森第:精益生產或者說精益管理,就是把企業視作一個系統,尋求系統中各個環節、各個部分之間的協調、通暢、精化,以去除一切不必要的浪費,從而使系統高效運轉。 目前,不少制造企業依然是粗放式管理,外延式增長,有些甚至還停留在作坊式生產,造成大量資源浪費和環境惡化。 未來制造企業的競爭實際上是供應鏈之間的競爭。在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應該按供應鏈管理的理念,將企業內部物流與企業上下游及社會物流無縫連接起來,實現精益生產與精益物流,從整體上提升制造企業和整個產業的效益。我國制造業從粗放管理走向精益管理,還未引起廣泛的重視,任務十分艱巨,還有一段漫長的路要走。 實踐證明,精益生產模式的建立,可以有效提升企業的生產效率和效益,有效加速企業資金的周轉,降低庫存,節省大量資金、顯著降低成本、提升核心競爭力。 例如,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實施精益管理后,產品入庫合格率由50%提升到96%,生產效率提高了25%,總裝制造周期由41天縮短到38天。
再如,重慶青山工業集團實施精益生產后,企業存貨周轉次數超過23次,制造周期縮短70%,產品首次通過率提高了20%,生產計劃完成率達到了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