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推進裝備制造業的兩化深度融合,我認為,首先要發展智能生產工具,使產品和裝備成為用戶的數字化、智能化生產工具,為用戶實現兩化深度融合提供手段。 裝備制造企業要通過兩化深度融合構建數字化企業。生產方式要從過去的經濟規模生產轉為大規模定制的生產,以大規模批量生產的成本滿足用戶個性化的要求。研發設計、生產過程、采購營銷、售后服務、客戶關系等環節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按照精益的理念和思想構造企業的生產和管理。把裝備制造企業打造成信息化企業、數字化企業、精益化企業。 兩化融合的過程中,很重要的一條是要做強我國信息產業。兩化融合向深度、廣度推進,所需要的信息技術、信息產業的產品和裝備勢必越來越多。如果我們國家的信息產業發展滯后,那我們的兩化融合,其結果是帶動了發達國家信息產業的發展。兩化融合既要使我們的裝備制造業提高效率和效益,實現轉型升級,同時也要加快信息產業的發展。其實,信息產業的相當部分也屬于裝備制造業,同樣也有一個轉型升級的過程和要求。 兩化融合的不斷深入推進,必然會催生一批新興產業的發展。在兩化融合的過程中,信息技術和裝備制造業各個業務領域的融合,將產生一批新的產業,同時又拉動一批新的產業的快速發展。近幾年要加快智能制造裝備的研發和產業化,盡快使智能制造裝備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裝備制造業的智能制造。這方面的關鍵是要加快發展傳感器、執行機構、控制系統、工業機器人、檢測系統、物流設備等的研發和產業化,成為能與國外先進水平相媲美的產業。要避免出現國內自動化、智能化帶動國外智能裝備發展的局面。 共性技術平臺——轉型升級之基礎 技術創新是產業升級的重要支撐。在我國,連續多個五年發展規劃都把技術創新提到了重要位置,但政策實施效果并不理想。在科技投入占比方面,我們提出的“十五”末期達到1.5%的目標,以及“十一五”期間達到2%的目標都尚未實現。
在技術創新鏈條中,分為上游、中游、下游三個部分。上游就是基礎研究、產業共性技術研究,即產業發展的技術來源。如果沒有技術來源,產品開發就是無源之水,也就不可能有集成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