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需政策支持 針對企業目前的問題,一重提出了相關建議: 一是不能只關注小微企業,大中型企業更要關注。如大連重機共有五十余家小企業配套,如果大連重機倒閉,這些企業也活不了。大企業是具有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拉動作用的,國家可以制定發展重型裝備制造規劃指引,重點建成一兩家國際型集團企業。 二是希望首臺(套)國產設備的認定、使用風險補償機制、鼓勵研制的補償辦法盡快出臺,支持重型機械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的發展。 同時,建議國家產業政策的技改投入資金支持比例加大到30%~50%,同時對關系國家安全的重大技術裝備給予延長設備折舊年限的政策。并讓重大技術裝備企業進入軍工高端研制領域,發揮這些民用領域領軍企業的優勢和能力,為國防建設發展貢獻力量。 三是由于受我國重型裝備制造發展起步晚的限制,對國產設備的信任不夠。建議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央企優先購買裝備制造央企產品,并納入業績考核。還建議國家有關部門繼續給予購買國產設備抵免企業所得稅的政策,鼓勵企業購買國產設備。 四是建議加強市場規劃,防止重復建設,以行政審批方式等嚴格控制行業企業重復建設。 目前,國家對重型裝備發展統一規劃力度不夠。重大技術裝備的用戶,往往是電力、冶金、石化、鐵路等具壟斷特點的行業,這些壟斷企業往往在擴展自己的裝備制造體系,造成了不公平的競爭,也因重復建設加劇了產能過剩,應該采取措施解決第二制造體系的弊端。 一些非本行業企業也都新建低端重型裝備制造企業,盲目擴建嚴重。如鋼鐵行業大多數都有機械制造公司,鐵路建設企業建起了盾構機制造廠,結果是低端能力(僅具有制造能力)大量過剩、能力放空和無序競爭、血拼價格。 五是目前我國制造、設計、總包環節都各自為戰。身處制造環節的重機企業,成本高,利潤薄。因此建議企業之間能用投資的方式,優勢互補,整合資源。如將具有總包資質的鋼鐵冶金研究院與重機企業聯合,將大大提高研發生產效率及產品利潤。 當今世界發達國家的重型機械制造業均逐漸步入以服務業向“大制造”的方向發展。德國上世紀將兩大重機企業馬克公司和西馬克公司整合為曼徹斯特西馬克公司,僅保留其重要制造業形象。我國重機企業發展到今天,也需要打造具備“大制造”能力的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