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責任 社會導向 應重視發展職業教育,注重分配公平,提高工匠收入水平和社會地位,激發更多產業工人追求極致、敬業報國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推動這“三個轉變”勢必需要大量具備“工匠精神”的技術人才。現階段,我國如何從制度設計上培養大批擁有“工匠精神”的工匠? 常凱:國家要振興,當然需要大量的優秀工匠。“工匠精神”作為精神層面的支撐,是社會現實存在的反映,需要全社會的孕育弘揚。但沒有物質基礎,何談精神擁有?工匠,首先是一種職業。人們選擇成為一名工人時,可能更關注自身的職業發展、人生的價值實現,而職業規劃的依據則很大程度上來自社會價值評判。如果全社會未能形成認同工匠職業的風氣,不能與時俱進給予相匹配的地位和待遇,僅僅空洞地說教和提倡,那培養大批工匠就是緣木求魚。總體來講,我們在培育工匠的過程中,除了精神層面的倡導,應該在制度設計上把更多的關注和扶持放在產業工人自身的發展層面。關注每一位工人的發展,創造更好的環境與條件,讓每個勞動者都有上升的空間,有人生出彩的機會,有過上好日子、實現自身價值的可能,那么自然就會涌現越來越多的工匠。 記者:培養工匠首先要從培養工人做起。作為職業工人的搖籃,我國的職業技術教育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孟劍鋒:要造就更多的工匠,就必須重視職業教育,扶持職業教育。數據顯示,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職業教育體系,共有職業院校13300多所,在校生近3000萬人,每年畢業生近1000萬人,累計培養各類技術人員2億多人次。但現實社會對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仍不夠,職業教育未能得到很好發展。比如,我們的北京工藝美術高級技工學校,為傳承和發展中國傳統工藝美術技藝,開設了傳統工藝美術教學班,培養玉雕、景泰藍、雕漆、花絲鑲嵌等傳統工藝美術技藝的后繼人才。但受經費、場地、師資等辦學條件影響,只能招收很少的學生,預計2015年秋季僅能招180人,不利于培養大批技術精湛的工匠。 常凱:有個非常普遍的現象,就是企業和職高學校聯合辦學、對接需求,培養學生。這本是雙向選擇、兩全其美的好做法,但在有些地方變了味。按規定,很多職高的學生需要實習兩年,于是有些企業出于利用廉價勞動力考慮,大量招收實習生,讓學生做最基礎的工作,幾乎沒什么培訓,兩年時間里大部分學生能力提升非常有限。要改變這一現象,必須推進依法治教。推動職業教育法修訂,完善配套法律法規和政策,努力形成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制度標準體系。同時統籌好政府和市場“兩只手”,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和舉辦職業教育,在鼓勵企業全程參與人才培養的同時,形成各方主體深度參與的質量評價機制。 記者:除學校外,政府、企業等各個層面如何更好協同配合、持續發力,造就更多“工匠”? 常凱:企業的作用非常關鍵,卻常被忽視。與農耕時代不同,更多的工人不再是開個手工作坊自給自足,而是在企業里工作,直接受企業文化、理念等影響。現在不少企業在生產動力、發展目標上過于功利,沒把勞動者本身視為財富,只關注短期收益,認為要賺錢就要減少成本,壓低工人工資,忽視工人職業技能的培訓提高。事實上,企業除了生產物質產品,也在復制生產關系。如果生產關系可以日益合理、健康、高效,生產能力自然會有更大提高。企業應充分認識到工匠的培養對于提升競爭力、生產力所具有的核心作用,承擔起第一責任,比如,組織在職工人培訓、給予上升的機會和空間等。 高鳳林:現階段,德國、日本、美國等國家在經歷“去工業化”后正在進行“再工業化”,因為有工業實力才有經濟發展的持續動力。我們也應從這種趨勢中得到啟示,重新認識產業工人在整個社會中舉足輕重的地位。培養更多“好工匠”,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全社會形成共識:知識不等于學歷,知識只有轉化成經驗和能力才能推動社會發展,而非過分注重學歷。目前,我國正著手研究關于明確職務發明和非職務發明收益的立法問題,力爭以法律的形式保障創造者權益。只有做到行業之間、員工之間利益切分比例的合理,才能從根本上激發起工人們追求極致、奮斗創新的動力。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