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全社會重視提升“中國制造”軟實力。 每當問及“我國制造業如何實現由大變強”。對此,眾多受訪人士一個共同的呼聲是:希望全社會能像重視科技創新一樣重視涵養制造文明,提升中國制造軟實力。 對政府來說,應該完善創新驅動、質量為先、崇尚實業的體制機制,并大力營造相應的社會共識和文化氛圍。 德、日制造早期也曾受到廉價質低困擾,德國通過“法律、標準、質量認證”三位一體的質量管理體系,促進了德國制造質量蛻變;日本在上世紀60年代實施“質量救國”戰略,促使日本制造打開了歐美和全球市場。以此為鑒,我們應從國家層面牢固樹立質量立國意識,以標準為先導強化質量管理,并在全社會引導樹立質量誠信文化。 德國對制造企業評價排名的標準不是按營業額大小,而是技術水準、細分市場占有率等。有企業負責人建議,中國制造型企業的轉型升級也應該樹立這樣的導向。 對制造企業來說,應走出“以規模換成本、以成本換價格”的競爭模式,樹立以科技、質量、品牌贏得消費者的發展理念。 “價格可以談、質量沒得談”、“一是高品質,二是低成本,三才是價格,”“不求大而全,只求專特精”,這是世界各國先進制造企業的普遍理念和文化。我國制造企業踐行制造文明,就應對消費者存敬畏之心,不讓不合格產品流向市場;要耐得住寂寞,愿意花費時間和精力培養人才,同時還要在全社會倡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專心研發生產智能馬桶蓋已有20年的西安三花良治電器公司總經理馬悅說:“從‘將就’到‘講究’,是中國企業打造百年老店必須邁過的一道坎。”中國四聯儀器儀表集團常務副總經理劉紹云說:“國家標準只能規范產品的性能、穩定性、可靠性等大的方面,但小到螺絲擰幾圈這樣的細節,才是關系質量和品質的關鍵,這些都要靠企業自覺去做。” 此外,整個社會消費的理念,也應該從追求“價格低廉”轉變為“一分價錢一分貨”。 隨著中國制造告別低成本、規模化競爭和消費群體結構的變化,企業、消費者、商業營銷形成的“物美價廉”主導的消費習慣訴求有待轉型。 財經學者吳曉波說,“價廉物美”只能作為廣告概念和階段性促銷策略,不可能把中國制造帶到新層次。當前我國一大批偏好性能、愿意為高品質埋單的消費群體正在興起,意味著消費理念的變革,也包含對“價廉物美”觀念的揚棄。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