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界人士提出:許多企業總是想做大,而不是做精做專,把‘轉行’當‘轉型’,這種思維怎能做強制造業? 再者,“廉價低質”形象期待得到根本改變。不少企業負責人認為,中國制造創造了“物美價廉”的傳奇,但粗暴山寨、抄襲模仿使中國產品背上了“廉價低質”的名聲,既影響了國外消費者對中國產品的定位和看法,也使國內消費者對本土品牌信心不足。今年初中國消費者赴日搶購馬桶蓋一事,正戳中了中國制造的痛點。 一些企業家的看法是:從高鐵、電氣設備為代表的裝備制造業,到華為、中興為代表的科技企業,再到格力、海爾為代表的家電品牌,中國制造正從“代工+低價”的模式向“核心技術、人性設計、品牌打造”的模式切換。在這一過程中,重塑中國制造的價值和精神顯得尤為緊迫。 第二,標桿企業要率先探索實踐。 現代工業文明自17世紀英國工業革命以后,一直推動世界工業的進程。美國、德國、日本等國家在此期間形成了各自的現代制造文明。 例如,從百年前的教堂大鐘、釀酒設備到今天的奔馳、寶馬,“德國制造”給人以“耐用”、“安全”、“精密”的深刻印象。這正體現了“德國制造”的精神文化:“專注”、“標準”、“精確”、“完美”和“秩序”。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金碚認為,我國制造業轉型發展的道路和前途,將越來越取決于我們能否逐漸形成現代工業文明的社會心理和實業基礎,積淀下植根于中國本土的實業精髓。在他看來,這座精神大廈的基石是合作精神,框架是契約精神,構造是效率觀念,細節是質量意識。 事實上,從鐵人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到載人航天精神、高鐵精神,再到格力、華為、中興等矢志技術創新、追求完美質量、提供專業服務的理念,中國并不缺乏自主創新的時代精神和樹立中國品牌的價值追求。 在上海,中國商飛公司“運十”飛機前的雕塑刻著“永不放棄”四個大字,新一代支線客機ARJ21-700即將投入運營,國產大飛機C919力爭今年年底首飛,但作為制造業“皇冠上的明珠”,我國飛機制造水平要與世界先進比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航空人的使命就是“永不放棄”。
企業界人士建議:標桿企業是一個國家制造文明形成的基石和土壤,美國福特和日本豐田都分別扮演過這樣的角色。在當代中國,標桿企業應當率先探索和實踐,提煉中國制造文明的精髓,逐步形成共同的價值觀和時代精神。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