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 我們對智能制造的認識對嗎? 問題一 在此特舉中國航空制造工程學科創始人李哲浩先生在上世紀80年代末的一個觀點為例。在為北航研究生作的一次有關制造工程發展的專題學術報告中,先生指出:在落后的工藝基礎上搞自動化是沒有出路的。先生早年的觀點對我們今天發展智能制造仍有極大的現實意義。德國等發達國家的現代制造業,是經過了上百年的發展和積累,從工業1.0(機械化)走過了工業2.0(電力化、自動化)、工業3.0(信息化),開始向工業4.0時代邁進,在制造業這個發展過程中,每一個階段都有其需要解決的問題和自身發展的內在節奏和規律,而每一個進階都是建立在對現有階段的成熟建設和豐富經驗之上。人家是一步一個腳印走過來的,現在根據自身的發展要求提出工業4.0,是水到渠成。 “未來將有約四成以上的世界500強企業因為在數字化方面的失守而瀕臨倒閉。這一趨勢從包括德國、英國、美國、日本以及中國在內的各國陸續公布的戰略規劃就不難發現。市場格局正在重塑,新變革中的需求——由互聯網、數字化構建起的智能化顯然已經呼之欲出”,這是山崎馬扎克商品戰略部室長崛部和也先生在論壇報告中的一段話,聽后陡升緊迫感。
那么,搞智能制造到底要慢慢來還是趕緊做?其實上述兩段話都有道理。國家戰略規劃《中國制造2025》將智能制造放在下個十年的主攻方向上,可見其重要,也因為我們與世界先進的明顯差距。既有差距就要追趕,但不可能以大嗡大轟的方式一蹴而就,也沒有什么彎道超車的便宜事兒。靠投入行嗎?確實需要持續投入,但不是僅有投入就能實現的;靠技術行嗎?確實有賴創新驅動,但不是有了核心技術就可實現的;靠管理行嗎?確實期盼體制改革,但即便有了先進的企業制度就能坐享智能制造的成果了嗎,答案顯然都不是。 值得一提的是,論壇上現為中國工程院制造業辦公室專家的屈賢明先生,在充分肯定小巨人在數字化智能化取得成果的同時指出,“我認為小巨人的工廠是一個有較強智能功能的數字化工廠,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智能工廠。”CIMT2015期間,馬扎克向中國市場介紹了新的制造理念——SmoothTechnology,并推出了新一代智能工廠“iSF”概念。事實上已經在智能制造占據行業領先地位的馬扎克公司,不僅沒有放慢他們前行的步伐,而且在不斷擴大優勢。 可見,智能制造是一個過程,甚至不是目的。它不是哪一天突然降臨,而是在日積月累中水到渠成。事實上我們正在經歷的變革并非從今天才開始,其發生發展有著自己內在規律,不以人的主觀意志所左右,只有循序漸進因勢利導才能真正達到目標。 小巨人為什么不怕你看? 問題二 自2004年起,馬扎克中國每年舉辦一次“制造未來”展示會,小巨人工廠已經連續成功舉辦了11屆。累計有超過4000家客戶的上萬人次管理者和專家考察了全面開放的小巨人智能化工廠,了解馬扎克工廠智能化的主要元素。今年參加論壇的所有來賓包括機床行業的同行專家,也都由主辦方安排了近兩個小時的現場參觀,小巨人將加工、裝配、檢測等全部工藝技術流程開放,并允許拍照,馬扎克自信及開放的心態不言而喻。 曾幾何時,日本企業的謹慎和戒備性格在業內有目共睹,而現在馬扎克所表現出的開放與自信從何而來?兩個小時的參觀,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而即使真真切切把小巨人看了個遍,也未必就把馬扎克最本質的東西看了去。 據馬扎克中國總裁董慶富介紹,小巨人有800多員工,其中只有5個日本人,而且并不在主要領導崗位,主要決策由中國人做主。但做的是日本制造,搞的是日本管理,為什么中國人進了日本人的公司,素質和理念就變了,董慶富認為:人的觀念和素質是決定企業成敗的決定性因素。 小巨人產品線檢驗崗位的年輕工人,在驗收一臺以專業眼光看都無可挑剔的床子時,能雞蛋里挑骨頭把一條條質量瑕疵,寫滿兩張紙,按照這個標準,我們國內同行的產品大概能寫滿更多張紙。而這些問題的修正需要打回到各個相關工序,大家領回去會以精益求精的態度完成工作,決不會發生我們熟悉的“哥們,你干嘛故意難為我”的橋段。5S管理在多數企業都在實施,但如小巨人數十年如一日,每天都以十二分的認真去做的企業,并不多。即便是清潔地板這樣一件最為簡單的工作,做成了常年沒有衛生死角、沒有一點油漬的境界,可見這個企業的過人之處。他們稱此為“匠人精神”。 這就是馬扎克的世界,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企業文化。把800個中國人組織在一起,成就了一個先進的日本企業。也許他們的實踐對我們中國同行向智能制造的進發,能有所啟示。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