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心中有一款中意模式的汽車:夠酷炫、功能夠豐富、價格可接受。掏出手機、發出要求,短時間內就收到廠家的完成通知——這不是夢,是未來工業4.0所描繪的藍圖。 工業4.0的“啼哭” 工業4.0有著鮮明特征,它把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機器人、3D技術等融合到一起,運用最新的人工智能計算方法、ERP、數據融合的算法和分布式計算方法等軟件以及手段來整合整個生產過程,甚至改變生產流程,最終達成縮短供應和生產時間、提高整個企業的運作效率的目的。 具體來說它將賦予機械“智慧”,實現機械與機械的對話。所有的生產資料和產品在工廠中都有獨特的“身份證”,記錄著各種信息以確保其能在準確的時間到達特定的地點發揮應有的作用。同時這一切的生產信息都是透明可見的,管理者和決策者能準確的了解自身工廠的各種情況并制定相應的對策。 這其中MES和WMS等軟件系統就成為了關鍵,ME可以實現對上層ERP對接支持并通過ERP提供BOM、訂單和計劃來安排生產工作,使工廠的整體流程更加智能化、自動化,為企業搭建完善的信息化平臺。 目前國內成功案例較少,如易往信息等主營MES、WMS軟件信息系統的企業,為企業管理信息化、生產智能化提供解決方案。具體說來,這些解決方案能為企業監控生產數據,使管理者能洞察秋毫;讓企業倉庫井井有條,高效無積壓;有效解決粗放式的能源管理,有效降低消耗和浪費;幫助管理者分析海量的信息數據,為決策的制定獻計獻策。 工業4.0的內容并不僅僅局限于此,它仍然正在不斷的發展,不同的功能模塊隨著科技的發展不斷的被開發出來并加入到這個概念中,如同支持其成長的養分,在它成年那一刻將爆發出極其龐大的能量。 中國制造2025的“呢喃” 在當今時代,科技創新和產業變革所形成的風暴席卷全球,而中國也是這場風暴的臺風眼之一——廣闊的市場、龐大的需求空間、完善全面的工業體系和充足且素質不斷提高的勞動力所形成的低壓區強烈吸引著各種要素。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配合新能源、新材料和新商業管理模式的變革都瘋狂向這個臺風眼匯聚。 從工業4.0到中國制造2025究竟有多遠,是咫尺還是天涯?近年來我國的制造業雖然占據了全球較大的比重,但卻大而不強。最核心的問題就是我們缺乏自主創新能力,核心技術的關鍵部件受制于人;同時產品同質化嚴重,存在不同層次的質量問題;我們的能源利用率也不高,浪費和污染嚴重;產業結構不合理,許多產業仍然處于價值鏈的中低層。 “中國制造2025”是升級版的中國制造,力主在2025年實現我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由“大”到“強”需要變革傳統的模式,首先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其次要由低成本競爭優勢向質量效益競爭優勢轉變,再次要由資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制造向綠色制造轉變,最后要由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始終以“兩化融合”為主線,配合“互聯網+”的概念。 我們正行走在“中國制造2025”的道路上,泉州已經成為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樣板和實踐范例,企業需要軟硬件互相搭配,對自動化程度也有很高的要求。硬件軟件化、軟件硬件化。對生產企業來講,就是生產系統與軟件系統往硬方向走;從生產角度講,就是把硬件綜合智能、綜合通訊、綜合人工智能,使得生產更透明。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