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之相比較,面臨“互聯網+”的熱浪,一些中國企業卻并沒有這么淡定。中國汽車業所熱衷的互聯網思維,有時候僅僅體現在“中國汽車公司與IT巨頭正努力為汽車裝上更多有用或沒用的東西。”缺乏對科技的尊重、對適用性的評估、對長遠的謀劃,某些打著智能汽車概念的產品和規劃看起來有些虛無縹緲。 當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高調宣稱自己已經研發或者即將研發出顛覆性的智能汽車產品時,德國企業還在謹小慎微地考量和評估某一項基于工業4.0的技術是否真正有實質性的改進。 “與工業4.0相關的應用程序和解決方案的完成是漸進的。在我們正式向市場推出和工業4.0相關的實質產品之前,還需要一段時間。”在德國聯邦貿易與投資署的專家看來,實質性產品的推出是一件需要誠意與耐心的工程。 同樣值得關注的是,與中國舉全力、大規模擁抱互聯網的集體造車運動相比,目前參與到德國工業4.0項目中的企業大多是特定產業領域中的特定企業,尤其以諸如博世等大企業和大機構為主,而獨具德國特色的中小型企業參與度始終很低。 當然,對于“德國工業4.0”,業內也有不同的觀點。“德國人提出的工業4.0太強調技術了,著眼點也太微觀了,而且是自上而下的人為導向變革,這和當前互聯網開放、共享的精神有出入。”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顧問院長郭重慶坦言,“德國工業4.0”太過技術的描繪,著眼于未來的“智能化工廠”,更趨于硬配置、重生產、偏技術的微觀變革,偏人為導向。 此外,在不少人看來,德國經濟以中小企業為主,國情與中國不盡相同,“德國工業4.0”并不適合中國。 的確,“德國工業4.0”是德國試圖摸索未來工業生產途徑、重建產業優勢的戰略選擇,而“中國制造2025”則不僅要推動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還要在應對新技術革命的發展中實現高端化的跨越發展,更加廣博厚重。 借鑒“德國工業4.0”并不是一招一式都要惟妙惟肖,而是取其精華、學其精髓、自成派別。事實上,這也是“中國制造2025”制定時的初衷所在。 創新而非翻新 在突破中突圍 在“中國制造2025”中,創新是一個絕對的高頻詞。毫無疑問,開放型的創新將是中國制造業未來的主要選擇。 事實上,“中國制造2025”提出中國大體需要用三個十年左右的時間,完成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的轉變。而位列“四大轉變”之首的,就是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
長期以來,中國這個“世界工廠”存在著諸多結構性矛盾。僅僅就創新驅動而言,我國長期處于核心技術不足的粗放式發展階段,在產業鏈利潤理論的“U”型結構中經常位居谷底,導致產品附加值和利潤升值空間嚴重受限。正如工信部原副部長蘇波所言,不掌握關鍵核心技術是中國產業結構中的突出問題之一,推動“中國制造2025”核心的一點就是創新、再創新。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