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 記者駕車行走在高速匝道上,冷不丁想起一個詞:彎道超車。不覺笑了。彎道超車,真的好嗎? 之所以想到這個問題,是因為總是有人一本正經地發問:“你說說看,國產機床什么時候能達到德國、日本的水平?” 從民族感情出發,記者也希望這一天早日到來,再也不想聽跨國公司的CEO們談高端市場了。 重要的是,眼下機會來了。工業4.0,這個充滿魔力的概念,還沒有真正改變人們的生活,卻已經席卷了A股市場,在令股民沉醉的同時,引發了實業屆的無限遐想。 于是,有人認為,我們錯過了工業2.0和工業3.0,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工業4.0是國產機床彎道超車的機會。 真的是這樣嗎?我們來看看過去幾年的機床產品進口數據。 2011年和2012年均出現了增速下降,2013年更是出現了進口絕對值下降的局面,當年,金屬加工機床進口下降26%,其中,金屬切削機床下降28%。但是,2014年,機床產品進口恢復了增長。2014年1~11月,機床工具行業全口徑進口162億美元,同比增長了8.8%,其中金屬加工機床增長了5.5%。 同時,進口機床在國內市場的占有率也有所上升。2014年1~11月,進口機床在中國市場的份額為35.3%。反觀2013年,這一數據還只有31.7%。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進口機床在中國市場的占有率擴大,說明國外競爭對手的調整速度比我們快一拍。 毛主席說: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那是戰略思維,真到了具體問題上,還需要一份平心靜氣的心態和踏踏實實的作風。 去年秋天,記者實地采訪了一家德國的刃磨機企業,名字就不說了,說了知道的人可能也不會很多,因為這個行業小,但這不妨礙人家在自己的行業里聲名赫赫,還將工廠開到了中國。老板是個老太太,喜歡穿紅色衣服,家族經營了好幾代,九十多歲了,公司已經交給基金會管理,但每天還要到廠里走走看看——住在工廠對面。 這是真愛呀!眾所周知,歐洲的機床企業動輒擁有百年以上的歷史,如果你再了解下歷史,他們經常會告訴你,二戰中工廠毀于戰火,然后怎么重建的。 熱愛與專注互為表里。這就是記者要說的,干精密機械制造,就要有這份對專業的熱愛和專注,以及堅守。 時間會給你回報。再說另一家德國企業,干刀具的,2008年金融危機的時候,市場斷崖式下跌,當年銷售只有上年的一半,老板也蒙了。沒想到的是,到2012年,公司就走出低谷,銷售創新高。原因之一是,這家公司沒有裁員,在低谷時堅守,員工沒有流失。而這些員工正是公司的核心競爭力。用兵一時,養兵千日。 國內的企業家經常告訴記者,很多時候,我們并不缺少先進的裝備和前沿的開發,但做出來的東西可靠性還是有差距。甚至,即便是全部采用進口的零部件,照著別人的圖紙組裝起來,性能也要差上一截。于是,“工匠精神”就成了行業共同的追求。 確實,工藝是實現高精度高可靠性的重要一環。“工匠精神”又該如何確立并且有效地傳承?還是來看德國是怎么做的。也許有人問,你怎么老是拿德國舉例?很簡單,德國制造獨步全球,我們津津樂道的工業4.0同樣發軔于德國。 德國的機床工具企業都有一定比例的學徒工,一般采用三年的學制,頭一年學習理論知識,后面兩年在工廠學徒工車間實習,通過畢業考核就可以留下。不要小看學徒工制度,正是這一制度保證了工藝知識的傳承,而這是大學教育做不到的。 反觀國內,企業高管們都在說高級技工奇缺、技術工人素質不高,又有幾家將職業教育納入企業的議事日程呢?與其高薪挖人,不如將這份投入滲透到持之以恒的員工培養中。 嗦這么多,還想回到彎道超車和工業4.0。世事無絕對,彎道并不是不能超車,如果你開的是F1賽車;工業4.0也確實為我們提供了追趕并拉近距離的機會。但眼高不能手低,機床工具行業更需要的是一份踏實的堅守和寂寞的專注。 如此,趕德超日就不要掛在嘴上了,還是擰好手里的每一個螺絲吧。也許50年后,我們還是不如人家。但平心而論,別人干了一兩百年的活兒,咱們拼著這三五十年的努力就能趕超的話,這世界還有公平嗎?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