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難點亟待突破 “工業4.0”是由大規模批量生產向大規模定制生產轉變,是由集中生產向網絡化異地協同生產轉變,是由傳統制造企業向跨界融合企業轉變。德國“工業 4.0”工作組的最終報告認為,實現“工業4.0”尚存在標準化、復雜的系統管理、通信基礎設施建設、網絡安全保障等4方面的難題,同樣的難題也適用于我國未來的制造業。與德國加強“工業4.0”方面的合作,有助于前瞻性地解決這些難題,為未來制造業發展鋪平道路。 1、標準化 工廠要對內外各種物品與服務進行聯網,那么,通信方式、數據格式等許多內容都需要標準化。目前在國際標準化舞臺上,美、德、日等發達國家能夠長期保持主導地位,主要憑借的就是強大的制造業綜合實力,而我國目前在國際標準化舞臺上仍然處于“聽眾”角色,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制造業整體水平的差距。 標準先行是“工業4.0”戰略的突出特點。為了保障“工業4.0”順利實施,德國將標準化排在行動首位,成立一個工作組,專門處理標準化和參考架構方面的問題。2013年12月,德國電氣電子和信息技術協會發布了“工業4.0”標準化路線圖。我國在推進信息技術與工業深度融合的具體實踐中,也應高度重視標準化在制造業發展中的引領作用,及時出臺“兩化融合”或“兩化深度融合”的標準化路線圖,盡最大可能實現標準的國際化,使中國標準得到國際上的廣泛采用。 此外,跨學科、跨領域是制造業高技術發展的顯著特點。隨著制造業技術不斷發展,各種高新技術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滲透到制造業的各個環節中,使制造業的產品生產過程和管理方式都發生了深刻,甚至是革命性的變化,催生了一大批新興高技術制造業出現。反過來,制造業在發展過程中,不斷融入和集成各種技術,形成極為復雜的系統化過程。為此,只有從一開始就進行標準化的約束和引導,才能有序開展與推廣“兩化融合”。 2、復雜的系統管理 實際生產過程與各種業務管理系統協同之后,系統整體更加復雜化,對其進行管理將更加困難。產、學、研、用多個層面的聯合機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化解系統的復雜化,不斷完善管理體系。德國“工業4.0”是由德國工程院、弗勞恩霍夫協會、西門子、博世等企業聯合發起的,工作組成員也是由產、學、研、用多方代表組成的。因此,“工業4.0”戰略一經提出,就很快得到了學術界、產業界的積極響應。
從我國制造業來看,企業普遍重視技術,但不重視流程管控,尤其是在技術研發方面。而未來的制造業體系將越來越復雜,這就需要產、學、研、用多個層面聯合來推動制造業創新發展。因此,我國應該充分吸收和借鑒德國“工業4.0”的聯合模式,一方面,政府要通過引導和支持的方式促進不同類型的產、學、研合作聯盟發展;另一方面,選擇幾個重點行業和關鍵技術領域進行試點,由創新意愿較高的企業牽頭,聯合科研實力雄厚的大學或科研機構,組建多種形式的研發聯盟,充分調動各方資源和力量,共同推進技術研發與應用推廣。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