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機器人有限公司總經理高金銳向記者透露,公司是帶著當今國內一線的機器人技術落戶重慶。按照規劃,預計3年之內形成最優的研發、檢測、制造、服務體系,成為西南機器人的龍頭企業。“未來,我們將逐步打造成為國內規模最大和實力最強的機器人企業之一。”高金銳說。 去年2月20日,由長泰機器人有限公司和重慶機電集團投資1億元建設的重慶機器人項目落戶大足經開區,主要建設10000臺工業及服務機器人生產基地和研發中心,建成后年產值可達20億元。 大足萬古工業園區管委會副主任陳奇林告訴記者,大足區將在萬古工業園建成集研發、孵化、制造于一體的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基地。管道機器人及相關檢測產品、服務機器人等,預計今年6月投產后面市。 陳奇林介紹,萬古工業園區生產的機器人,主要有工業機器人、特種機器人(如管道機器人)、服務機器人三種。特種機器人可完成很多人力難以完成的任務,如排險除爆、軍事等用途;而服務機器人則可以陪人聊天、逛街,還可幫人做飯、按摩等。 標準缺失難以走入良性循環 “為什么國產機器人落后于進口產品?先不談核心技術,標準標定體系的缺失才是最關鍵的。”原重慶市科委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志華認為,任何產業若沒有與時俱進的標準和標定,就失去了行業門檻,機器人產業在這方面恰恰處于空白。 目前我國機器人產業的行業標準還沿用1996年制定的機械行業標準;而在標定方面,國內尚無統一專門針對機器人標定測量的檢測機構。 鐘志華擔憂,標準標定體系的缺失,可能令機器人產業難以走入良性循環。“缺少標準,每臺機器人的使用體驗就可能存在偏差,最終會打擊企業的購買積極性。機器人生產企業也難以實現量化生產,生產成本就降不下來,最終可能會徹底失去與進口企業的競爭機會。” 重慶兩江新區開發投資集團總經濟師、重慶機器人與智能裝備產業發展聯盟副理事長李光表示,目前,汽車制造廠使用的機器人已近百臺,分布在汽車整車生產線的沖壓、焊裝、涂裝、總裝以及發動機生產線的鑄造、機械加工、總裝等工藝程序上。這些企業使用的機器人既有國內生產的,也有國外進口的,國外進口的占比略高。 “同國外進口機器人相比,國產機器人在加工精度、運行的穩定性上都稍顯遜色。”李光認為,國產機器人最大的優勢體現在價格上。 重慶已經開始行動。據李光介紹,當地正在嘗試對機器人產業的商業模式進行創新,計劃引入“金融之手”,采取機器人租賃模式,并將售后服務植入進去。此外,重慶還計劃結合國企改革大潮,調動國企、民企積極性,以資金為紐帶,探索混合所有制對機器人產業的推動力;同時,委托國外獵頭公司引進高端人才。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