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保監會近日聯合印發《關于開展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機制試點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確定從2015年起開展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機制試點工作。 在3月3日召開的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機制試點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工信部副部長蘇波表示,建立首臺(套)保險補償機制,突破首臺(套)應用瓶頸,不僅有利于加速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化,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促進上下游產業發展,而且對于應對當前經濟下行壓力,打牢實體經濟根基,打造新的國際競爭優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財政部副部長劉昆表示,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機制的核心是利用財政資金杠桿作用,激發保險功能,以市場化方式分擔用戶風險,加快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中國保監會副主席王祖繼指出,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機制試點工作是保險業發揮風險保障功能,推動國家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化的重要舉措,保險行業要搶抓機遇,主動擔當、積極作為。 指導目錄發布 涉金額逾800億 按照《通知》要求,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機制堅持“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原則,由保險公司針對重大技術裝備特殊風險定制綜合險,裝備制造企業投保,中央財政適當補貼投保企業保費,利用財政資金杠桿作用,發揮保險功能,從而降低用戶風險,加快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 蘇波強調,要把大力發展重大技術裝備作為一項長期堅持的戰略任務,瞄準世界裝備制造業發展技術前沿,突破核心技術和關鍵部件,提升自主設計水平和系統成套能力,重點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端重大技術裝備,在滿足國民經濟發展和國防現代化建設重大需求的同時,大力推進中國裝備“走出去”,使我國盡早成為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制造業強國。 蘇波強調,機制創新是推動首臺(套)應用的必然選擇。總結重大技術裝備30多年的發展歷史,新興技術的突破固然必要,但破除體制機制的障礙,密切創新與轉化環節的有機銜接更為重要。
30多年來,重大技術裝備取得了巨大成績,但與世界工業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比如在前沿領域還存在空白,高端領域明顯落后,核心部件受制于人等。其中,首臺(套)應用難是制約瓶頸。究其原因:一是用戶尤其是決策者對使用首臺(套)顧慮較多,擔心設計制造達不到技術要求,影響正常生產,受到責任追究;二是招投標中存在歧視性條款和潛規則現象,致使首臺(套)裝備在市場競爭中長期處于劣勢地位。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