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主促進會在3月2日公布的一份關于縮小政策落差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提案中稱,北京和天津具有獨特的行政資源,兼得國家扶持政策優勢,而河北作為承載區,服務多于合作。同時,京津冀區域內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不足,三地享受國家不同產業政策而產生較大落差,嚴重制約了生產要素的有效流通,三地發展不平衡加劇的趨勢一直未根本扭轉。 提案指出,如不盡早補齊短板,三地協同將受到掣肘,也將導致京津都市臃腫、生態惡化進一步加劇。 其實京津冀的協同合作在1980年代中期就開始了,當時國家開始實施國土整治戰略,將京津冀作為一個試點,以期發揮資源比較優勢,實現區域分工協作、優化產業和人口布局、區域協調發展。 2014年,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被提升到國家層面。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當年2月26日的京津冀協同發展座談會上強調,對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認識要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隨后,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要加強環渤海及京津冀地區經濟協作。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城市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王暉接受界面新聞記者采訪時認為,最初京津冀合作的模式基本是“北京管研發,天津管制造,河北管加工”。北京和天津擁有政策優勢,從河北吸收了包括人才資源在內的很多資源,但缺少對河北的反哺。河北與京津的差距日漸加大。 此次民進的提案也提到,北京、天津都建有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享受國家對科技創新領域先行先試的各項優惠政策,聚集更多的科技創新資源。相形之下,河北在此又是空白區。 為此,提案建議借鑒京津科技創新優惠政策,支持河北建立國家自主創新協同發展示范區。 王暉指出,對于一些優惠政策,由于河北省自身面臨的產業升級和治理環境為的壓力,其地方財政已經捉襟見肘,很多政策在執行中都是打折扣的。他擔心,即使有政策,河北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去落實。 這份提案也指出了這一問題。目前京津冀區域內環境保護、生態狀況和經濟社會發展間的矛盾日益突出,但由于河北地方財力不足,難以更大力度投入生態建設,河北的生態涵養地區面臨較大困難。同時,河北省生態建設的扶持力度跟北京、天津的扶持力度相比差距也較大。 提案還指出承擔保衛京津大氣、水域環境的京津保生態過渡帶多年來主體功能定位為農產品主產區,其中不少縣市是國家糧食生產基地,區域內規劃保護林地僅為12%,水資源、森林資源不足,綠化投入機制不健全。 對此,提案建議借鑒退耕還林、國家大江大湖治理等政策,支持京津保生態過渡帶和河北生態涵養地區建設,對其加強功能定位調整和土地政策支持。 民進中央的這份提案最后建議,應從國家層面加強政策統籌,在河北相應區域、領域內實施京津對應的政策,逐步縮小三地政策落差,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 王暉對此也認同,他說:“如果只是把京津冀這三家硬拉倒一起,這已經弄了很多年了,坦率地說效果不太好。”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