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的一篇題為《去日本買只馬桶蓋》的文章在網上瘋傳。文章描述了大陸游客在日本旅游期間瘋狂采購電飯煲、馬桶蓋、菜刀、電吹風等生活日用品的現象,通過“日本制造”與“中國制造”的對比,發出了意味深遠的警語:“世上本無夕陽的產業,而只有夕陽的企業和夕陽的人;由量的擴展到質的突圍,正是中國制造的最后一公里。” 談及對“中國制造”轉型的隱憂,又何嘗止于馬桶蓋、電飯煲等家電類傳統制造業,汽車工業也面臨同樣問題,豪車品牌在中國的國產化就是一個鮮活的例子。 前些日子奇瑞捷豹路虎的首款國產車型——中國制造攬勝極光上市,又一次遭遇了消費者的質疑和詰問:國產之后,極光的品質是否比得上進口車型?而奇瑞捷豹路虎的高層顯然也早就預料到這樣的場面,于是在整場發布會上閉口不談奇瑞,只是反復強調國產極光血統不變、品質如一。而為了保證品牌形象和質量,國產極光的先期車型也沒有如之前協議所說,搭載奇瑞自主研發的發動機,而是保持了與進口車型一致。 與之相對的,在當今中國豪車市場各品牌紛紛加碼國產化的同時,日系豪車品牌三杰之一的雷克薩斯一直遲遲不肯將國產提上議程,其給出的理由也非常直白,擔心國產化之后產品質量得不到保障。 撇開企業出于營銷策略的考慮不談,這些做法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映射出中國消費者對“中國制造”缺乏基本信心和信任的事實。 可笑的是,有媒體為反駁吳曉波,將日本人一絲不茍地追求產品質量的“匠人精神”形容成近乎偏執的“質量過剩”,并認為“質量過剩”正在削弱日本制造業的競爭力,這不免讓人想起,當年大眾與上汽合資之初,有人便說嚴格遵循德國質量標準的德方是故意給中國人穿小鞋。 也有媒體為中國制造叫屈,“很多國外的產品其實就是在中國境內加工制造再送出去貼牌,消費者是盲目地崇洋媚外、追求面子。”在筆者看來恰恰相反,出國采購、花大價錢買外國貨的消費者大多數是當今的中產階層,他們受過高等教育,有獨立的思考判斷,不容易被廣告打動,愿意為新技術埋單,這些人其實是最為理性的消費群體。 豪車消費或許有滿足虛榮心的成分,但購買奶粉、馬桶蓋、電飯煲等日常消費品就難以用面子情節來解釋了。 曾幾何時,我們依靠以低價戰略在市場上橫行無忌。如今成本開始不斷上升,但中國制造業面臨的主要問題還沒有改變:核心技術對外依存度高,產品質量和技術標準整體較低,資源利用效率偏低,環境污染嚴重,制造業信息化水平不高。 在豪車國產化之后仍然大賣的另一面,是自主品牌向高端嘗試的困難重重。《無間道》那句經典臺詞說得好,“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相比成本優勢的衰減,市場信心缺失對中國制造的打擊和影響可能更大。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