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新能源汽車的市場表現還不精彩才是怪事。不過,與新能源汽車的產銷兩旺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充電樁和充電站等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的滯后與緩慢,而這種不平衡已經隨著新能源汽車數量的不斷增長,成為了制約新能源汽車未來推廣的瓶頸。 易買難用 充電設施建設已成瓶頸 自新能源汽車在國內問世以來,加快充換電設施建設步伐的呼吁就一直沒停過,媒體和坊間關于純電動汽車“買車容易用車難”、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只能燒油不能用電”的抱怨也不絕于耳。 然而不論開了多少次會,舉辦了多少回論壇,充換電設施的建設依舊是紙上談兵,沒有實質性的進展。新能源汽車產品在政策推動下受捧為汽車行業的掌上明珠,襯托出的是步伐落后的基礎設施“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的落寞。 截至目前,我國已建成充換電站723座,充電樁2.8萬個。如今上海市電動汽車與充電樁的比例是1∶0.64,西安市的這一比例是1∶0.97,天津市的這一比例接近1∶1,但國際上認為,要確保電動汽車能順暢發展,電動汽車與充電樁的比例應該是1∶2.5左右。由此可見,我國充電設施的建設明顯落后于新能源汽車數量的增長。 小花盆里是長不出參天大樹的,充電設施的多寡決定了新能源汽車推廣的范圍和成效。在汽車企業為了政策補貼費盡心思、行業相關部門為了制定政策指導產業發展的時候,倒是國家電網先一步有了動作。 1月15日貫通的京滬高速快充網絡全程1262公里,國家電網公司在沿線建成了50座快充站,平均單向每50公里一座快充站。每座快充站規劃建設4臺120千瓦直流充電機、8個充電樁,可同時為8輛電動汽車充電,30分鐘內充滿(80%電量)。先期建設2臺充電機、4個充電樁,支持所有符合中國標準的電動汽車充電。京滬高速快充網絡將上海與北京兩大城市連接起來,形成的輻射帶可帶動周邊200~300公里的充電樁建設。
據悉,國家電網公司計劃于2015~2020年,建成以“四橫四縱(四縱:沈海、京滬、京臺、京港澳高速;四橫:青銀、連霍、滬蓉、滬昆高速)”為支撐的國網公司經營區內所有示范城市的城際快充網絡,屆時續航里程可達1.9萬公里。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