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國汽車年產銷量再創新高,整體產銷分別為2372萬輛和2349萬輛,雙雙突破2300萬輛,同比分別增長7.3%和6.9%。其中,乘用車產銷分別為1992萬輛和1970萬輛,同比增長10.2%和9.9%;商用車產銷分別為380萬輛和379萬輛,同比下降5.7%和6.5%。繼上一年度實現平穩較快增長之后,2014年度的汽車市場整體增長率均為個位數水平,乘用車強、商用車弱的格局貫穿全年,形成新常態下的平穩小幅增長特征。 2014年,車用發動機市場呈現低于5%的小幅增長格局。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最新公布的《中國汽車工業產銷快訊》的統計數據,2014年,納入統計范圍的61家車用發動機企業,累計生產發動機2108.16萬臺,累計銷售發動機2116.95萬臺,雙雙突破2100萬臺大關。產銷量同比分別增長3.31%和4.54%,增長率比上年分別下降13.64和11.65個百分點,迎來了經受考驗的一年。 發動機市場在小幅擴張后重歸寂靜 截至2014年年底,在中汽協會統計的61家車用發動機企業中,一汽-大眾、上汽通用五菱、上海大眾動力總成、上海通用東岳動力總成、重慶長安、北京現代、神龍、東風日產乘用車、長城、沈陽航天三菱、上海大眾、東風本田發動機、廣西玉柴、濰柴控股和長安福特,位居累計生產量排序的前15名。 與2013年相比,一汽-大眾仍然穩居第一位,前四名位置也與上一年度保持一致,沒有任何變化。從第五名開始,各大廠商的生產排序位置基本上都發生了變化。其中,沈陽航天三菱上升五位,神龍上升四位,上海大眾上升三位,重慶長安、北京現代各上升一位,東風日產乘用車、長城、廣西玉柴、濰柴控股的位置均有所下降。此外,曾在前15排名中的柳州五菱柳機和吉利控股掉出了陣列,東風本田發動機和長安福特則擠進了這一榜單。從累計生產量排名前15家企業的變化能夠簡單看出,汽油機強勢特征明顯,柴油機企業均有下滑,進步最為明顯的是供應多家汽車廠商的沈陽航天三菱和供應法系車為主的神龍。 2014年,發動機累計生產量達到5萬臺以上的前49家企業(比上一年度減少1家)中,年產超過10萬臺的企業有43家(比上一年度少3家),年產量達20萬臺以上的企業有33家(比上一年度多1家),年產量達30萬臺以上的企業有26家(與上一年度持平),年產量達40萬臺的企業有20家(比上一年度少1家),年產量達50萬臺的企業有13家(比上一年度少2家)。此外,以乘用車發動機企業為主導,2014年度年生產量達60萬臺以上的企業有9家,其中有5家的年生產量超過了100萬臺,一汽-大眾的年生產量則超過了180萬臺。從幾個生產量組別的對比可以看出:上一年度每一組別的企業數幾乎都在增加,而2014年卻以減少居多;經過2013年較為快速的擴張之后,車用發動機市場重又回到了小幅增長的徘徊階段。
生產集中度方面,累計生產量前5家企業的生產集中度為32.45%,這一數值比上一年上升2.70個百分點;前12名企業的生產集中度為53.77%,比上一年上升2.26個百分點。前5名和前12名企業的生產集中度同時上升并且幅度均超過了2%,這在以往是不多見的。簡單分析來看,由于近些年車用發動機行業內部企業與產品結構的持續調整和優化,使得龍頭企業和相對大企業的優勢更加明顯。在整體市場處于擴張期時這一特征并不明顯,一旦市場經歷較為明顯的調整或小幅增長之后,優勢企業的競爭力才更加突出,這一現象在經濟新常態模式下更為凸顯。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