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華17年,廣汽本田終于完成了從制造工廠到完整汽車企業的進化。 10月下旬,廣汽本田第三工廠暨發動機工廠在增城落成。據悉,第三工廠將首先生產本田AP4型發動機,并供給廣本飛度車型使用。 在中國汽車市場普遍增長乏力的今年,作為日系品牌的代表之一,廣汽本田前9個月累計銷量38萬輛,同比增長40.3%,再次成為廣汽集團旗下炙手可熱的利潤大戶。根據目前的增長態勢,不出意外,廣汽本田今年實現55萬輛的銷量目標指日可待。 而一直困擾廣汽本田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的發動機供應問題,也終于因為廣汽本田發動機工廠的竣工而有所緩解。 “這能夠有效緩解廣汽本田未來在銷量增長上的剛性需求。” 廣汽本田內部人士對時代周報記者說。 產能擴張 根據官方資料顯示,第三工廠初期的產能為12萬輛/年,二期產能擴大至24萬輛/年。屆時,廣汽本田將擁有年產72萬輛的總產能儲備。 廣汽本田銷售有限公司總經理水野泰秀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廣汽本田發動機工廠跟第三工廠是同步的,目前的產能是12萬輛。現在我們生產的發動機是1.5L直噴發動機,以后也可能會生產渦輪增壓發動機。” 根據報道,廣汽本田未來計劃推出CONCEPT D量產版、新款雅閣、雅閣混動版等車型,新工廠的投產在產能方面為其諸多新車型規劃的實現打下了基礎。 據悉,廣本第三工廠的竣工除了滿足新一代小型車生產需求之外,未來還將圍繞新工廠進一步提升產能的空間。 廣汽本田內部人士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根據此前的協議,東風本田發動機工廠每年向廣汽本田供應48萬臺發動機,此次第三工廠和配套的發動機工廠竣工,能夠有效緩解廣汽本田未來在銷量增長上的剛性需求。 盡管產能得到大幅提升,但是廣汽本田對于銷量增長依然態度謹慎。 “今年我們的目標是超越55萬輛,在這個基礎上,明年我覺得是60萬輛左右,2016年廣汽本田的銷售目標還在探討當中。”水野泰秀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 結束17年發動機外采史 盡管廣汽本田一直強調第三工廠實現了“資源占用最小化、效能發揮最大化”,是“中國制造2025”戰略在汽車行業落地的樣本,但另一方面,有業內評論認為,這是廣汽集團與東風集團內部博弈的一次勝利。 查閱相關資料可以發現,東風汽車集團與本田汽車合資的東風本田汽車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而廣汽集團與本田汽車則早在1998年就已經成立了廣 汽本田有限公司(當時名為“廣州本田有限公司” )。但是,成立17年之久的廣汽本田卻一直依靠在其工廠旁邊的東風本田發動機有限公司提供的發動機進行整車生產。 導致這一尷尬局面出現的原因,實際上要追溯到廣汽集團發展之初,與標致品牌合作的失敗案例。從1985-1997年這12年時間里,作為廣汽集團的首個合資項目,廣州標致經歷了從迅速輝煌到快速破產的全部過程。 特別是在最后一年的1997年,廣州標致年銷量不足1000輛,公司累計虧損額達29億元。同年,本田汽車公司以1美元價格買斷標致在廣州標致的所有股份和債務。在這其中就有東風汽車在背后運作的影響。 有東風集團內部人士針對這一問題曾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由于當初本田汽車對瀕臨破產的廣汽集團未來的經營狀況仍抱有一定疑慮,因此本田汽車要求國內更大規模的國有汽車集團參與其中,以確保本田汽車的利益,這也是東風本田發動機有限公司成立的初衷。 相對而言,本田品牌自身的發展理念就是追求小而精悍,但是在遇到中國這樣潛力巨大的市場時,謀求更大布局顯然符合廣汽集團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此番第三工廠以及新發動機工廠的竣工,廣汽本田開始有望逐漸擺脫對東風本田發動機供應的依賴。 “以前廣汽本田和東風本田確實有明確的分工,廣汽本田負責制造整車,發動機全部來自東風本田發動機公司,但是廣汽本田一直沒有自己的發動機工廠。現 在,第三工廠生產的飛度,它的發動機全部來自廣汽本田自己的發動機工廠。我們希望通過發動機產量的提升,實現規模效益。”水野泰秀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