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舟60型飛機在沈陽上空的驚魂一刻再度引發媒體對國產高端制造業實力的關注。這不禁讓人聯想到今年2月新舟60型飛機的另一起事故,當時,曾有一篇呼吁媒體不要“抹黑”中國制造的文章在業內廣為流傳。如今看來,固然媒體不該裝懂,但企業必須真懂。 2月4日,幸福航空公司新舟60型飛機在鄭州新鄭機場的落地滑跑過程中發生機頭觸地事件。2月6日,部分民航業內網站上開始出現了一篇題為《媒體關于新舟客機事故報道不可重蹈高鐵復轍》的文章。這篇文章的主要論點是,媒體在國產高鐵和飛機發生故障時,有不懂裝懂、惡意炒作的傾向,置整體利益于不顧,做了“親者痛仇者快”的事情。 毫無疑問,此文作者站在維護中國制造的出發點上,提出的這個媒體應該如何報道事故,應該如何發揮輿論的力量問題,確實是值得思考的。但同時,也有必要弄清楚為何媒體對國產高鐵和飛機故障如此地關注。其中首要的原因是,這兩個產品或者行業與普通人的生命安全直接相關。 最近幾年來,中國高端制造業出現的問題絕非僅存在于高鐵和飛機領域,只不過其中不少問題與老百姓的生活并沒有直接聯系,更談不上威脅人的生命安全。但高鐵和飛機不同,一旦出現事故,造成人員傷亡是大概率事件。因此,從生命安全這個層面上說,媒體向國產飛機和高鐵投以更苛刻的目光,本身并沒有什么不妥。 其次,是讀者對事故原因的迫切需求與事故調查的復雜性之間存在天然矛盾。一般情況下,有權威機構對高鐵或飛機事故的調查可能持續數月甚至數年時間。但作為這些交通工具的消費者,普通人迫切需要了解這些交通工具的安全性,以及事故是否會重演。基于讀者的需求,媒介當然有義務提供基于事實的某種解讀,雖然礙于種種客觀原因,此類解讀未必全面和絕對正確。 最后,維護中國高端制造業聲譽的主動權其實并不掌握在媒體手中。新舟60型飛機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在不到一個月時間里,新舟60型飛機接連出現故障,縱觀媒體報道,基本上相對克制,但在普通人心目中,這種飛機的安全性恐怕已經打上了問號。 在沈陽新舟60型飛機事件中,西飛集團主動申請暫時停飛國內新舟60型客機,以便對相關系統進行檢查。這樣的做法值得贊許,保證安全本身就是維護聲譽的最好辦法。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