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素利好工業增長 一是宏觀政策層面有所利好。2014年,深化改革、簡政放權釋放經濟活力,經濟發展逐步實現從政府主導轉向內生增長。下放行政審批、簡化新登記注冊企業等措施將有利于發揮市場對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有力促進民間投資和居民消費的增長。“四化”深入推進將為擴大內需、發展實體經濟提供市場空間,財政、國有企業等關鍵領域的改革將進一步釋放“改革紅利”,從而為我國工業經濟的發展提供政策支撐。 二是消費環境改善,內需增長仍有較大空間。在服務業加快發展的作用下,我國就業彈性系數不斷提高,2013年新增城鎮就業人數達到1310萬人,就業市場的良好表現將為居民消費的穩步增長打下堅實基礎。2014年,新型城鎮化加快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財政支出更多向民生領域傾斜等政策的推進實施,有助于挖掘潛在的城鄉居民消費能力,提升消費的增長空間。信息消費和養老、健康服務消費等新的消費熱點不斷升溫,網購等新型業態持續發展,這些因素將帶動2014年消費延續平穩增長勢頭,預計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左右。 三是投資有望保持平穩增長,投資結構進一步優化。雖然短期來看工業投資存在著放緩壓力,但投資增長的因素依然存在。一是隨著中西部鐵路、城市管網、棚戶區改造和保障性住房、水利、重大節能減排和環境治理工程等重點領域建設在2014年的繼續展開,投資有望繼續保持平穩增長,新型城鎮化規劃出臺實施和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快也將帶動相關領域投資實現較快增長。二是工業投資結構有所優化。隨著投融資環境的不斷改善,未來民間投資將更趨活躍,更多民間資本進入基礎設施建設與民生領域。三是通過拓展鐵路債券、鐵路建設基金等融資手段,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投資企穩的基礎和投資對經濟復蘇的支撐作用將進一步鞏固。預計2014年投資增長18%左右。 兩因素不利于工業增長 一是化解產能過剩任務十分艱巨。在需求相對放緩、國內經濟增速回落的雙重影響下,我國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問題進一步呈現出范圍廣的特點。據測算,2013年工業行業產能利用率只有78%左右;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3545位企業家的調查顯示,67.7%的企業家認為,消化目前的過剩產能需要3年以上的時間。在此影響下,我國工業將長期面臨產品供大于求、價格下行壓力加大的問題,以上因素將直接影響企業補庫存、增加投資、提高生產的積極性。 二是企業生產經營困難仍然突出。受工業產品價格下降和成本過快上漲的雙重擠壓,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問題依然較突出。當前,工業品出廠價格已連續21個月負增長,并且回升趨勢仍不明朗。而勞動力、土地、資金等要素成本不斷上升。去年前11個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平均成本為85.64元,同比上漲0.5元。小微企業經營困難問題更加突出。12月份,小型企業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為47.7%,已連續5個月回落,并且連續21個月運行在50%的臨界值之下。這說明企業盈利能力減弱,企業對未來預期和信心下降,對工業生產的投入和擴大生產形成一定壓力。(一川)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