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第三次工業革命”,實質就是以數字制造技術、互聯網技術和再生性能源技術的重大創新、融合與運用為代表,從而導致工業、產業乃至社會發生重大變革。 關于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觀點,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兩種,一種以保羅·麥基里(《經濟學人》編輯)為代表,一種以杰里米·里夫金為代表。 什么是第三次工業革命 2012年4月,英國《經濟學人》雜志發表了有關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專題文章。該刊著名編輯保羅·麥基里認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核心是數字化革命,標志是3D打印技術,關注點是數字化制造和新能源、新材料的應用。并對工業革命提出了新的觀點,認為第三次工業革命就是現在正在興起,以“3D打印機”為標志的工業革命,或者說是以數字化制造為標志的工業革命。 具體地說,18世紀末在英國發軔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以機器取代了手工;20世紀初福特發明完善的流水線大批量生產,掀起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第三次工業革命則正發生在我們的身邊,其核心是“制造業數字化”。 所謂制造業數字化,是網絡信息革命和材料技術革命的結合。網絡的發展,使信息傳遞的費用近乎于零;3D打印機就是未來制造業數字化的典型代表。3D打印機是一種智能制造機械,它利用分層加工,疊加成形,逐層增加材料,最后生成產品,如零件、汽車或一幢房子。 著名未來學家杰里米·里夫金撰寫了《第三次工業革命---新經濟模式如何改變世界》一書,提出了第三次工業革命模式,即互聯網技術與可再生能源相融合。這個劃分的視角,是以科技發展帶來的能源的變化為標志的。 他的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理論依據主要是兩條:一是認為石油人均產量已達到了峰值,全球石油產量峰值將會來臨,原油價格飛漲不可避免,世界深陷經濟危機,第二次工業革命已現尾聲;二是認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熵賬單即將到期,近200年來石化原料推動了人類的工業化進程,同時向地球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阻止了太陽的熱量從地球上空散去,導致地球溫度災難性的轉變,繼而會對未來生命造成毀滅性打擊。以化石燃料為基礎的第二次產業革命難以為繼,因此,新的工業革命勢必日漸興起,使人類走向后碳時代。 第三次工業革命已經開始,而且迫在眉睫。他認為改變未來社會有兩樣東西:一是能源,如同人的血液;二是互聯網技術,如同人的中樞系統。第三次工業革命就是可再生能源體系與互聯網技術有機融合的產物,或者說能源互聯網將是未來社會新經濟系統的發展基石。 所謂能源互聯網,就是在現有能源供給系統的基礎上,通過新能源技術與互聯網技術的深度融合,將大量分布式能量采集裝置和分布式能量儲存裝置互聯起來,通過智能化的管理,實現能量和信息雙向流動的能源對等交換和共享網絡。 除了以上兩種代表性的觀點外,還有《創客:新工業革命》作者克里斯·安德森的強調虛擬世界與實體世界統一的觀點,他認為,互聯網及最新的制造業技術正在發生一場新的工業革命。一些聰明人通過網絡互動,再加上一個新概念,就能改變世界。未來屬于基于虛擬法則的互聯網公司,也屬于扎根于實體世界的企業。 “創客”之所以能被認為將掀起一次“新工業革命”,主要緣于以下兩大要素。首先,當代創客因得到了一系列新穎機器設備的支持而變得異常強大。比如他們可以通過3D打印機造出真切可用的實物,也可以依靠激光切割機、數控刨槽機、數控銑床等將一些既定物體(比如金屬塊)切割、雕鏤成無比精致的形狀。其次,以創客社區為依托建成的各類DIY群體或商業組織在“硬件開源”思想的指導下無償向公眾提供著設計靈感,從而將個體愛好者的星星之火匯成了燎原之勢。 上述各種不同的觀點實際都提出一個共同論點:經濟困難時期,往往也是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醞釀的關鍵時期,而科學發明和技術創新又為經濟發展開辟出新的領域。從這些不同的描述中,我們可以得到大致認可的一般性結論: 所謂“第三次工業革命”,實質就是以數字制造技術、互聯網技術和再生性能源技術的重大創新、融合與運用為代表,從而導致工業、產業乃至社會發生的重大變革,這一過程不僅將推動一批新興產業誕生與發展,還將導致社會生產方式、制造模式甚至生產組織方式等方面的重要變革,最終使人類進入生態和諧、可持續發展的社會。 第三次工業革命是如何出現的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后,歐盟世界重提“再工業化”問題。一個聲音逐漸響亮---“世界正處在科技和產業革命的前夜”。在這種背景下,工業化問題再次成為世界輿論界關注的核心議題之一。 與此同時,大自然不斷發出警示:人類不能再沿襲傳統的攫取和依賴不可再生資源的經濟增長方式,不能再沿襲歷史上少數國家以集聚世界多數資源為手段的發展模式。人類需要尋求更加集約、更可持續、更符合自然和社會倫理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一個根本出路是,以新一輪技術革命為支點,推進和實現新的產業革命。 面對變化莫測的世界,2011年9月,杰里米·里夫金出版了《第三次工業革命》一書,預言一種建立在互聯網和新能源相結合基礎上的新經濟即將到來。 第三次工業革命之所以首先發端于美國,絕非偶然現象而有其客觀必然性。這集中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戰后初期美國擁有雄厚的物質基礎、眾多優秀的科技人才、蓬勃向上的民族創新精神、優越的地理環境和巨大的市場容量等方面的優勢,為第三次工業革命首先在美國興起創造了前提條件;二是戰后美國政府高度重視科技,積極采取措施推動科技事業的發展,直接促成第三次工業革命首先在美國興起。 第三次工業革命,這個概念并不新鮮,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已經由西方提出。最近,隨著英國《經濟學人》雜志的專題討論,在法蘭克福舉辦的歐洲模具展上3D打印機現場打出錘子,以及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業革命---新經濟模式如何改變世界》一書在中國的出版,第三次工業革命成了一個熱詞。 其實,早在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就開始探討第三次工業革命。一些學者較早分析了其對員工、收入和研發等微觀層面的影響。然而,第三次工業革命概念的真正興起和全球化傳播,則與全球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壓力息息相關。 具體來說,一是至20世紀80年代,石油和其他化石能源日漸枯竭,隨之而來的全球氣候變化給人類的持續生存帶來了危機。二是化石燃料驅動的原有工業經濟模式,不能繼續支撐全球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尋求一種使人類進入“后碳”時代的新模式。三是歐盟的推動和媒體的傳播。從2000年起,歐盟就開始積極推行大幅減少碳足跡的政策,以加速向可持續發展時代的轉型。 杰里米·里夫金提出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模式---互聯網與可再生能源相結合,很有可能化解人類面臨的資源困境,甚至改變世界經濟發展模式。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