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是我國汽車工業快速發展的十年,汽車工業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李萬里表示,我國已具備汽車產業由大到強的必要條件,未來發展有危機也有機遇。他預計2014年我國汽車產銷總量約2350萬輛,若增速保持7%,2015年的產銷將突破2500萬輛。 李萬里指出,我國汽車產銷總量的增速趨緩已經成為“新常態”。另外,汽車產品市場化日益成熟、舊車置換進入高峰、消費者購車需求升級等也是當下市場出現的新趨勢。 在李萬里看來,我國已經具備了汽車產業由大變強的必要條件。他分析,我國是少數維持長期經濟增長的國家之一;也是具有全面制造業系統和規模的少數國家之一;同時,中國有全球最大的潛在市場,僅內需就足以支撐汽車產業的發展。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體制機制障礙,我國尚不具備汽車產業由大到強的充分條件。“特斯拉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處于美國這樣極其開放、創新的環境下”,李萬里指出,我國所缺少的正是鼓勵創新的社會環境、現代化的企業制度,以及政府改革還不到位。 李萬里指出,這三點不足也正是我國汽車產業發展所面臨的危機,這些危機主要來自內部。一是創新環境方面,我國的體制優勢,本可以集中解決基礎性、戰略性、前沿性的共性技術和基礎研究難題,但目前來看效果并不理想;在新技術的示范推廣上只重數量,卻沒有考慮到20年后城市發展的變化需求,比如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并沒有將其與智能電網、智慧城市的發展相結合;技術推廣還在靠補貼,并沒有探索出市場化模式推動技術進步的途徑。二是國企改革的危機,李萬里指出,在國家政策的大背景下,國企改革就要將充分競爭產業與壟斷性產業區別管理,投資與經營職能分開;當然,企業機制改革關鍵就要解決效率問題,同時還要允許失敗。三是政府職能轉變的危機,“多龍治水”一直是我國汽車行業政府管理的現狀。李萬里指出,政府要轉變職能,就要改革汽車項目審批管理、取消不具國家行政審批職能的目錄和公告、建立和完善標準體系、促進汽車綜合稅制改革。 當然,未來的市場也不乏機遇。李萬里分析,中國品牌建設的轉型升級已大見成效,政府應放開胸懷,下定決心讓市場決定企業發展,包容各種品牌模式的競爭;在各項政策推動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出現轉機;政府部門正在修改產業政策也是個機遇。李萬里認為,修改后的產業政策至少要實現以創新驅動營造市場化、國際化的社會環境,完成政府職能轉變,解決生產主體的體制禁錮等目的。 “汽車產業列入國家戰略是實現汽車強國、實現中國夢的重要支撐”,李萬里表示,汽車產業的發展就是要實現以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為突破口,加快高品質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品的市場推廣,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自主品牌。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