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提出,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制造業結構升級、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融合發展是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當前,通過分析典型工業化國家制造業演變規律,并與我國進行比較,指出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方向,預測未來十年我國制造業發展前景,很有意義。 制造業發展的國際經驗 典型工業化國家的制造業發展趨勢與結構演變規律性較強,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隨著人均GDP上升,制造業比重先升后降,工業化率、投資率和經濟增速幾乎同時達到峰值。一國經濟由低收入階段向中高收入階段邁進的過程,也是工業化不斷深入推進的過程。從美國、英國、德國、日本、韓國等典型工業化國家的發展歷程看,隨著人均GDP不斷提高,工業化率先逐漸上升,達到峰值后逐漸下降。與之相伴的是投資率先升后降、經濟增速先高后低,并且工業化率、投資率和經濟增速幾乎同時達到峰值。而追趕型經濟體工業化率所能達到的峰值高于美國,所對應的人均GDP低于美國,體現了擠壓式增長的特點。 第二,在制造業結構升級的過程中,各行業比重達到峰值的先后順序與技術和資金密集度有關。從典型工業化國家的經驗看,隨著人均GDP上升,制造業由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業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升級,制造業各部門達到峰值的時點并不相同。比如,以紡織業、食品工業等為代表的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業占制造業比重回落時點最早;以鋼鐵行業為代表的資本密集型重化工業比重達到峰值時所對應的人均GDP大致在11000國際元左右;以金屬制品、電器制造、交通運輸設備制造等為代表的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占制造業比重持續上升,大約在人均GDP達到15000國際元左右時趨于穩定,且沒有明顯回落。 第三,工業化后期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在工業化后期,典型工業化國家普遍出現了制造業“服務化”,以及服務業專業化和外包化的趨勢,服務業占制造業投入比重不斷上升,制造業升級越來越依靠生產性服務業的推動與融合發展。1970年至2000年間,美國制造業的服務業投入系數從13.3%上升到22.7%;日本從10.9%上升到17.9%。 第四,制造業供應鏈全球化趨勢加強。過去幾十年,制造業的全球化一直是創造高價值就業崗位以及提高新興經濟體不斷擴大的中產階級生活水平的主要動力,世界各國都已參與并受益于快速的產業全球化和制造業擴張。而且,國際產業分工和產業轉移浪潮為后發國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日本和韓國的崛起正是先承接了歐美鋼鐵、紡織工業,然后承接了汽車、電子產業轉移的結果。我國在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迅速崛起,很大程度上也是在對外開放背景下承接了先行國家鋼鐵、家電、造船、電子等制造業產業轉移的結果。 我國制造業的發展狀況 迄今為止,我國制造業發展趨勢與典型工業化國家的一般規律基本吻合,同時也表現出追趕國家的一些特點。從已經出現的行業峰值時點看,與國際經驗吻合度較高。當前我國勞動力成本上升、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不足等問題,對制造業升級提出了挑戰。
一是工業化率高于典型工業化國家在類似發展階段的平均水平,呈擠壓式增長特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制造業增速明顯快于國民經濟總體增長水平,1981年至2011年間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速達11.5%,比GDP增速高出1.5個百分點。從工業增速與GDP增速的相關性看,二者走勢高度相關,這符合典型工業化國家的經驗。按照購買力平價口徑測算,2008年我國工業化率為48.5%。2008年我國人均GDP為3414美元,按購買力平價折算為6725國際元,與典型工業化國家相同發展階段的情況相比,我國工業化率比重偏高,明顯高于英國、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呈擠壓式增長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