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6月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0.1%,較上月回落0.7個百分點,創4個月新低;7月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微升0.2個百分點,為50.3%,已連續第十個月處于中間線以上。而匯豐制造業6月的PMI為48.2%,創9個月新低;7月匯豐制造業PMI終值47.7,為11個月低點。 另據6月份我國企業反映的問題歸類顯示,反映訂單不足的企業占比為47.0%,反映勞動力成本上漲的企業占比為45.4%,反映資金緊張的企業占比為40.9%,反映運輸成本上漲的企業占比為26.5%。 有關專家認為,盡管國家統計局公布的7月PMI數據好于預期,但不代表經濟全面好轉。而今年以來兩種PMI的普遍回落與相關指數在中間線的徘徊起落,以及企業反映的實際情況,表明我國制造業整體競爭力不強,近期經濟回升乏力、或將繼續下行,并進一步影響我國經濟的增速。 那么,透過對PMI構成的指數內容來看,影響PMI連續、普遍回落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 外部:環境復雜多變 宏觀層面因素(外部環境):主要是受世界經濟復雜多變、全球市場需求繼續疲軟和中國經濟宏觀調控政策的影響。 從全球來看,由于受美國財政緊縮對私人需求的改善產生不利影響,美國經濟擴張步伐減弱;歐元區市場需求不旺、信心低迷,經濟衰退加深程度超出預料;中國和巴西及一些主要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國內需求明顯減弱,增長明顯減緩等因素綜合影響,全球經濟均將面臨繼續下行的風險。為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于7月9日對世界經濟展望發布了最新預測,將全球經濟今明兩年的增速分別調整為3.1%和3.8%,較之前預測均下降了0.2個百分點;美國經濟今明兩年的增速分別調整為1.7%和2.7%,較之前預測均下降了0.2個百分點;中國經濟今明兩年的增速分別調整為7.8%和7.7%,較之前預測分別下降了0.3和0.6個百分點。 從中國來看,由于受全球經濟繼續下行壓力、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產生的陣痛、新經濟增長方式推進效應尚未完全顯現、國內需求明顯減弱和央行抑制信貸投放等因素綜合影響,中國經濟增長已經明顯放緩且有進一步放緩的趨勢。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中國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為24.80萬億元,同比增長7.6%。此前經濟學家們預測中國上半年GDP增長為8%或略高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