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哪里拖了后腿 我們習慣了“逆向工程”,原有承擔共性技術研發的轉制院所也都忙著產業化 “三基”產品發展滯后,到底哪里拖了后腿? 這與我國“逆向工程”的傳統發展模式有關。“長期以來,我們都是逆向創新,即先開發整機,滿足使用需求問題,再開發基礎材料,解決國產化問題。這樣的研發模式導致我們以較快的速度走出了短缺經濟,但基礎理論研究不足,核心共性技術積累不足,核心工藝儲備不足,為產業轉型升級埋下了隱患。”屈賢明說。 我國裝備制造業走上“逆向工程”的軌道,是受到客觀歷史環境的影響。發達國家工業化是從零起步,“三基”不得不全部自己做。而我國工業化是在全球化開放環境下推進的,已經有了廣泛的專業分工,并不需要什么都要自己做。“但現在我們要從產業鏈低端走向高端裝備,人家要么不賣你核心零部件與材料,要么漫天要價,就把咱們脖子卡住了。”屈賢明說。 “重主機,輕基礎”的畸形政績觀影響也不容小覷。“搞主機,政績明顯,而一項基礎政績看起來不顯眼,而且至少要四五年才見成效,這期間企業領導的業績不顯眼,在現有政績考核體系下,沒有業績怎么升職?企業領導考慮花了很大人力財力不如擴大產能來錢快,那么搞‘三基’的動力在哪里?”屈賢明說。 “三基”研發也缺乏共性技術及基礎性研究的支持。一條完善的創新鏈條應以基礎研究為基石,以共性技術研究為紐帶,以理論開發應用為出口。而目前我國的基礎性研究和共性技術研究是最脆弱的短板。原本承擔著基礎性研究和共性技術研發的大量科研院所,在轉制成為企業后更注重見效快的應用研究和產業化。 “從目前情況來看,國家宏觀的產業共性技術政策和發展策略尚不明朗,原有承擔共性技術研發的轉制院所忙于產業化進程,相關研究基地和研究平臺處于分散或閑置狀態、各自為戰。”干勇說。 裝備制造業基礎工藝的提升,還離不開高素質的產業工人隊伍。據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人事部副主任孫曉音回憶,有一年某紡織企業進口了一批德國高端機械,在組裝說明書上寫著,“請將最后的螺扣向前轉三圈,再向后轉半圈,方可使用”。中國工人“聰明”地按兩圈半進行安裝調試,發現機器怎么也用不了,直到按說明書做了,問題才迎刃而解。
“德國、日本產品為什么質量可靠、受青睞?因為產業工人素質高,既保證了產品的制造精度,又促進了工藝的不斷提高。因此,提高制造業一線員工的素質刻不容緩。”孫曉音說。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