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汽車評論 “可以講歷史,不能沉醉在歷史上。”在2017東風汽車科技創新成果展上,董事長竺延風的所有言論都圍繞改革和創新。 對于東風和一汽這種國資委直管的老牌央企來說,改革的客觀困難之艱巨,恐怕身在其外的人難以體會。竺延風履新東風2年多,對外可以說相當低調,此次適逢東風汽車年度重要活動,從理念到細節,他倒是表達了很多。 “很多創新企業,當期的財務基本都是沒有收益,而是看估值。”他說,與國家對央企當下的利潤率、現金流等指標的考評相比,社會對創新企業的評價完全是另外一套邏輯。“這種估值不是看今天的市場有多大,而是根據創新力對未來的預判和認同。”可見,對這兩種評價體系的反思,也是他率領東風改革和創新的理論基礎。
東風汽車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竺延風 “要敢想” “電動、智能、氫燃料、互聯,這些當下流行的概念其實業界早就有設想,只是過去想到了卻做不到。”竺延風表示,隨著技術的發展,現在的更多的問題可能不是做不到,而是想不到。“所以,創新體系的建立就是為了敢想,更多的想到。”他認為,站在時代巨變的當口,最新的生產方式、社會關系和文明的變化都已經體現到了汽車上,汽車已經并正在發生重大變化。 就在科技展當日,東風汽車揭牌了“樊愉工作室”,一個個人的創新工作室,也是一個獨立的創新空間。 據悉,這個工作室將有獨立的預算,也不采用傳統的考核模式。“類似孵化器,他根據興趣創造成果,我們根據成果選擇是否商品化。”據竺延風介紹,個人工作室專門為那些無心行政管理的技術人才設立。在筆者看來,這也是為了踐行“敢想”的一小步,也是體制改革的一大步。 為了激發人才積極性,引入市場化薪酬也是東風人才競爭的改革之舉。“薪酬市場化改革的第一步已經完成,在座的各位高管的收入都比我高,而科研的專家的收入比我們都高。”竺延風表示,今年底薪酬改革將落實到第二部“能多能少”,而明年,會推進第三步“能上能下”。 數據顯示,東風先后有108人獲評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專家,1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20人獲得全國技術能手稱號,建立4個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138人獲得省部級和行業級專家稱號。
不唯GDP論 “供給側改革之后,不再唯GDP化。”竺延風說,對汽車企業規模和數量的統計,是歷史形成的,因為過去有規模才會有效益,有數量才有可持續發展。“現在大家都在轉變,例如大眾和豐田不再強調數量,不再強調1000萬輛以上,更多是強調經營質量,更多強調新能源。”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汽車市場,也是最開放的市場,更是效益最好的市場。就是在這個市場上,6大世界500強的中國車企利潤總和卻不及豐田。所以,中國汽車產業由大變強將是當下最大的挑戰。 “東風也在思考這個問題,也在轉變,不再單純追求做大,而是要做強、做優,經營高質量是第一位的。”竺延風還提到與合作伙伴的共同發展,與員工的共同成長,跟經銷商和客戶共榮。 為了營造一個良性發展生態,竺延風提出了5個“好”:好規劃、好管理、好隊伍、好能力和好生態。尤其是生態層面,體現了他對創新管理的理解。“創造快樂,開心工作,快樂生活,選人用人的生態更加具體化,反映企業追求向上的生態體系。”在東風汽車的創新體系當中,也是強調工作、樂趣、貢獻、舞臺、人生相輔相成。
“一定要主導” 帶領十幾萬員工的改革重任,落實在方針上該如何做?竺延風用12個字提綱挈領:創新驅動、開放合作、主動主導。 在這其中,創新驅動被放到了第一位,顯然是根本;2012-2016年東風共投入科技活動經費767億元,其中研發費用376億元。 而開放合作和主動主導是相輔相成的一體兩面。“既有國內合作,也有國際合作,既有央企合作,也有民企合資。”但是,“把各種經驗集中起來,形成我們自己的觀點,主動掌控各方面資源。” 在電動化和智能化領域,合作和跨界合作已經成為常態。但是,東風并不滿足于做一個集成的企業,一定要掌握核心技術。東風今年年底將投資100億建立三電產業園,總投資近200億。并在近期持股了電池企業寧德時代,另有一個新電池公司持股在談。已經建成“三電”系統實驗室28個;申請專利949項,授權專利438項;參與編制行業標準3項、國家標準16項。東風與PSA集團聯合開發電動版共用模塊化平臺(e-CMP),共享知識產權;與雷諾-日產聯盟聯合研發、制造中高端純電動轎車和經濟型純電動汽車;在瑞典建立電控系統研發基地。 針對外界對東風在PSA的話語權質疑,竺延風表示,這其實是一種誤解,事實上東風在PSA的話語權越來越重。“PSA對外收購歐寶,或者發展eCMP,都離不開東風的決策。而且PSA監事會的主席既不是東風也不是PSA的,是前空客的總裁,只有東風的監事是汽車專業方面的,其他都是各個領域的精英人物。” 結語:砥礪奮進新國企,是艱難的,是時代的,也是使命。如同竺延風所說,“過去,我們在十堰,相對閉塞,是在山溝里想問題;今天,東風人站在山巔看世界,希望外界在促進東風改革方面給予我們更大的支持。” 資料: 目前,東風乘用車形成“4+2”格局 ,即東風風神、風行、風度、風光和啟辰、納智捷品牌;商用車形成“1+2”格局,即“東風雙飛燕 ”、東風柳汽乘龍以及即將發布的華神品牌。自主乘用車已向市場成功投放20多款產品,陣營進一步豐富;商用車加快更新換代,產品趨于大馬力、牽引化、輕量化,東風天龍、天龍旗艦、乘龍H7等產品,在細分市場表現良好。加強品牌傳播,在2017年最佳中國品牌價值排行榜中,東風品牌位居汽車行業第一名。今年內將投放9款新能源乘用車和19款新能源商用車。預計到2020年,公司將累計投放覆蓋各用途、各區隔的車型116款。在今年1-7批國家新能源推廣目錄中,東風有156款車型進入公告,數量位居行業前三。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