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的高速發展態勢,正倒逼著管理政策的加速完善。 日前,工信部發布了《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規定(修訂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管理規定》”),再度向外界征求新能源汽車準入意見。與5月份征求意見相比,本次《管理規定》對新能源汽車準入門檻進行進一步完善,不僅提升了整個行業管理的約束力,也對申請準入的規則要求,從過去的19條提升到了28條,大幅提升行業的準入門檻。 分析人士指出,門檻變高,對部分資本與技術不是十分雄厚的行業新進者,將是一次沉重的打擊。這也體現了對新能源汽車加強監督管理的思路,將推動行業朝技術驅動方向更健康的發展。 變化:門檻提高,約束力增強 據了解,《管理規定》名稱發生了細小的變化,全稱為《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規定(修訂征求意見稿)》,而在今年5月發布的政策征求意見中,則為《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規則(修訂版征求意見稿)》。 全國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規定”與“規則”一詞之差,卻反映了兩個不同的層次態度,其背后是政策約束力的大幅提升。 《管理規定》明確了是為規范新能源汽車生產活動,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持續健康發展。而今年5月版的征求意見,則是為促進汽車產品技術進步,進一步鼓勵企業研究開發和生產新能源汽車。與《管理規定》有著明顯的不同。更為關鍵的是,從法律依據看,《管理規定》已經加入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兩大上位法作為依據,成為有法律許可和約束力的政策規定。 根據《管理規定》,申請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準入的,應當是已取得《公告》的汽車生產企業,或者是已經按照國家有關投資管理規定完成投資項目手續的新建汽車生產企業。跨產品類別生產新能源汽車的現有汽車生產企業,也應當按照國家有關投資管理規定完成投資項目手續。 分析指出,《管理規定》強化了企業設計能力的要求,要求體現出與常規汽車企業同等的技術能力要求,有利于國企大集團的做大做強。但對于資本與技術不是十分雄厚的行業新進者而言,準入門檻已是大幅提升。與之前征求意見稿相比,《管理規定》還完善了對外資占比的規定,要求在辦理新建企業時,中外合資企業還應當提交中外股東持股比例證明。而之前一直沒有詳細要求。 目前,新能源汽車市場主要集中在商用車和轎車市場,為了進一步均衡市場全面發展,《管理規定》放松了專用車企業的準入門檻,并且對改裝車領域的要求也有所調整。 據悉,5月份征求意見稿指出,申報除新能源專用客廂車以外的其他新能源專用汽車產品的企業,應滿足相應的準入規則中對輕型貨車整車企業的要求,以及本規則的要求,并需具備專用裝置的設計開發能力、制造和裝配能力、生產一致性保證能力。其中,駕駛室總成、車架總成可以委托設計、制造,但需具備相應的匹配能力和試驗驗證能力。而《管理規定》則變更為符合相應的常規汽車生產企業準入管理規則。 在改裝車方面,《管理規定》指出,在已取得《公告》的新能源汽車整車或者底盤基礎上實施改裝的新能源汽車產品,如改裝未影響到底盤、車載能源系統、驅動系統和控制系統,不需要申請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許可。 崔東樹表示,《管理規定》對專用車企業和改裝車企業的發展有一定的寬松度,顯得更為務實。 影響:造車難度開始陡增 數據顯示,今年前7月新能源汽車生產21.5萬輛,銷售20.7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119.8%和122.8%。其中純電動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6.2萬輛和15.3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156.4%和160.9%;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銷均完成5.4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53.7%和57.6%。 正是一系列的靚麗數據,這兩年吸引了眾多企業進入新能源汽車領域,無論是傳統汽車企業還是科技類企業,都想從中分一杯羹。 分析指出,從去年底開始,市場高速增長帶來了資本投資過熱,市場秩序相對較亂。加上去年底今年初被曝光出部分企業利用政策漏洞,騙取政府新能源汽車補貼。這必須從源頭上進行秩序規范。 如今,《管理規定》的出爐,門檻要求的提升,尤其對以新能源為契機,掀起了一輪“造車熱”的互聯網企業,迎面澆了一盆冷水。 中汽協常務副會長董揚表示,未來純新能源汽車新批設車企將不超過10家,這主要是要保證車輛的安全性,嚴格控制準入門檻。目前,工信部已經發出來兩張純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牌照,包括北汽新能源和長江汽車。 在抬高準入門檻的同時,《管理規定》對之前已經進入新能源汽車生產名單的企業,也強化了管理,實行同等管理要求。 按照《管理規定》,已取得新能源汽車生產《公告》資質的整車、改裝客車、特種作業類專用車生產企業,應當進行改造,并自本規定施行之日起6個月內報送滿足本規定的審查計劃,并于24個月內完成審查。逾期未完成審查的,暫停生產、銷售有關新能源汽車產品。 這意味著即使是已經獲得公告的新能源汽車企業及產品也無法松懈,必須滿足最新的準入要求,否則將暫停生產、銷售新能源汽車產品。這或許導致部分新能源車企2年后失去生產資質。 “隨著新能源車發展的火爆,從各車企開始不愿意生產,到如今大家爭先發展,這是必然的趨勢。”崔東樹表示,《管理規定》將對企業設計研發能力的強化起到很好促進作用,部分企業可能會因此被撤銷生產資質。這也對非集團體系內的獨立新能源專用車和客車企業帶來很大的壓力,逼但企業更多地進行后續投入。 資深汽車分析師張志勇也表示,目前部分新能源汽車產品的品質不過關,導致了對市場產生極大的負面效應,提高準入和審核門檻,對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帶來良性循環。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