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全國兩會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了“工匠精神”,鼓勵企業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在剛剛結束的中國質量獎頒獎大會上,李克強總理再次強調弘揚“工匠精神”,勇攀質量高峰,打造更多消費者滿意的知名品牌,讓追求卓越、崇尚質量成為全社會、全民族的價值導向和時代精神。失落已久的“工匠精神”之所以備受關注,甚至寫入國家發展的重要規劃,是時代的呼喚,是“中國制造”實現華麗轉身之魂。 工匠是指具有工藝專長的匠人,是求真、求精、求奇、不懈探索、創造精美、高能高效的造物主。正是由于工匠們對完美和極致的要求,促使他們不斷雕琢自己的產品,不斷改善自己的工藝,享受著產品在雙手中升華的過程,從而形成了以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為核心的精神理念,即“工匠精神”。 ![]() 從世界歷史的長河來看,幾乎每一次變革性的創新與創造,都離不開工匠精神。無論是愛迪生發明電燈,還是喬布斯創造蘋果,都是匠人一樣的對工藝、技術與科技的陶醉、癡迷與精益求精。在中華民族文明史上,那些燦若星河的工匠們,以自己的創新發明,推動著文明古國的車輪滾滾向前。黃道婆的紡車、魯班的木器工具、蔡倫的造紙、畢昇的活字印刷術、倪志福的鉆頭等等,均是我國工匠在不斷求真、求精、求奇過程中創造出的“神話”,為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其“工匠精神”也為后人所稱道,且永載中華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史冊。 凝結在這些器物上的一代又一代匠人的匠心,就是我們所說的“工匠精神”。去年在央視熱播的《大國工匠》引起了社會熱議。八位沒有很高學歷和收入的工匠之所以走入鏡頭,憑借的就是傳承和鉆研,專注和堅守,從而締造了一個又一個“中國制造”的奇跡。幾十年做同一件事不難,難的是把這一件事做到極致。八位工匠有別于他人的堅守,是因為他們都認為產品是有生命的。日本著名的經營大師稻盛和夫在其《干法》一書中,有一節叫做“傾聽產品的哭啼聲”,也認為產品是有生命的。他寫道:“手拿放大鏡仔細觀察產品,等同于用耳朵靜聽產品的‘哭泣聲’。如果找到了不合格產品,就是聽到了產品的‘哭泣聲’,我就會想,‘這孩子什么地方疼痛才哭泣呢?它哪里受傷了呢?’當你把一個個產品完全當做自己的孩子,滿懷愛意、細心觀察時,必然就會獲得如何解決問題、如何提高制成率的啟示。”可見,要打造為世人稱道的“精品”,需要像對待生命那樣,賦予產品以靈魂,與產品進行“心靈的溝通”,全身心地投入、認真、專注和執著,這樣才能賦予產品經久不衰的生命力。 工匠精神在歐洲,是象征瑞士鐘表的品質、德國工匠的嚴謹與精確;在亞洲,則是日本制造的品質與貼心。日本制造之所以能贏得世人的信任,與日本的工匠精神密不可分。和其他國家相比,日本或日本人看上去缺乏首創力,在創新上不占優勢,但日本人擅長拿來主義,等它拿到專利后,會在改良和細節上下功夫,以期在商場上戰勝對手。眾所周知,美國人發明了半導體,但是索尼公司把它內化為自己的技術,造就了龐大的民用電子市場;歐洲人發明了汽車,但是日本這個汽車后起之秀卻把自己的汽車前輩打得驚慌失措;英國人發明了抽水式馬桶,日本人卻在一個馬桶蓋上加入了集便蓋加熱、溫水洗凈、暖風干燥、殺菌等多種功能,掀起了中國人赴日搶購“馬桶蓋”的熱潮……不斷的學習、鉆研、精益求精,成就了“MadeinJapan”這一品牌。 其實日本制造的技術和做法并非高深莫測,而是極其樸素的,即始終堅持的消費者立場,腳踏實地的調查和耐得住寂寞的鉆研。中國的很多產品質量不如日本,甚至被列入“低端產品”行列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很多企業缺乏“工匠精神”,即缺乏“精”和“益”兩個字,缺乏耐得住寂寞的鉆研。在日本人的概念里,你把它從60%提高到99%,和從99%提高到99.99%是一個概念。他們不跟別人較勁,跟自己較勁。在日本東京墨田區有一個只有5名員工的小企業岡野工業株式會社卻號稱沖壓加工世界第一。他們就是發揚了“工匠精神”,將普普通通的產品制造做到極致,生產出了世界上最細的注射器針頭,受到普遍歡迎。可見精致產品是企業占領市場最有說服力的“名片”。 打造優質產品需要工匠精神,追求技術創新也需要工匠精神。《中國制造2025》指出,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科技創新的主戰場,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那么,制造強國從哪里來?技術創新和優質產品是實現中國制造華麗轉身的兩劑良方,而工匠精神如同“藥引子”,引入“工匠精神”,才能使兩劑良方真正發揮出自身功效,助力中國制造再創輝煌。 然而,日益加快的現代化進程縮短了各種技能的“有效期”,使得人們在某一領域的堅守和潛心變得不易。特別是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制造業的社會地位在某種程度上被削弱了,“工匠精神”也逐漸被淡化,甚至有人認為互聯網時代再提“工匠精神”顯得落伍。把“工匠精神”視作落伍的表現,其實是沒有真正理解“工匠精神”的本質和內涵。“工匠精神”的本質和核心是一種“精神”、一種信念或者說一種情懷,是把工作或一件事情、一門手藝當作信仰的追求,與創新創造并不矛盾。企業要打造出精品,每位員工就得像“工匠”一樣,對每一道工序、每個節點,精心打磨,精益求精,不斷追求完美和極致;企業要追求技術創新,每位員工就得像“工匠”一樣,對工藝、技術與科技癡迷與精益求精,追求極致的專業水準,在工作上不斷推陳出新,制造出卓越的產品。可見,“工匠精神”是制造業的靈魂,只有把“工匠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中國制造在前行的道路上才會不缺動力,才會跑得更快更遠。 互聯網時代仍然需要“工匠精神”,制造強國離不開“工匠精神”的支撐。科技部部長萬鋼在回答媒體有關“工匠精神”的提問時表示,工匠精神最大的目的就是要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效益,使每一個人都滿意、都喜愛,這樣品牌才能建立起來。“創造品牌,要有品牌文化,要有工匠精神,使它做得更精美、更好用、更優質,另外要有創新精神,使它能夠更符合市場需求,特別是潛在的需求。”面對“工業4.0”時代的到來,讓“工匠精神”深入人心,成為中國制造之魂,讓享譽全球的中國制造升級為優質制造。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