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在京開幕,“供給側改革”成為關注度較高的話題之一。日前,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賀禹對中國電力報表示,發展核電是中國能源供給側改革的必然選擇,大力發展核電等清潔能源,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是當今中國必須進行的一場艱巨變革。 去年賀禹提案呼吁規模化發展核電、大量替代非化石能源,賀禹表示今年在去年的基礎上,將提案將主要聚焦于明確核電的基荷運行地位。 截至2015年底,我國(大陸)在運機組30臺,裝機2856.6萬千瓦,在建機組26臺,裝機2945.9萬千瓦,在運裝機占全國電力總裝機的比例僅1.8%,發電量約占全國的3%,遠遠低于核電在全球電力供應中的比例10%。賀禹解釋說,“一方面,我國核電發展的規模還太小,需要在未來15年中堅持規模化發展,新增70至100臺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使其在電力供應中占據相當的比例才能有效支撐我國減排目標的實現;另一方面,我們應該與美、俄、韓等核電占比較大的國家對標,據我了解,這些國家核電機組年利用小時數達到8000小時以上,發揮了核電穩定、清潔、高效的特點,我們應該向這些充分利用核電特點的先進國家學習。” 據環保部公布的數據,2016年1月,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達標天數比例僅66.7%,其中全國74個納入空氣質量監控的重點城市中,有21個達標天數比例不足50%。 現階段,我國能源供給側主要依靠化石能源,煤炭的消費比重仍然高達64.4%,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僅僅占據12%,是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國家。能源供給側結構不合理導致環保問題日益突出,霧霾持續困擾中國大部分地區,成為公眾高度關注的社會性問題。 為此,賀禹表示“現階段要抓緊推進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經濟、清潔、安全的能源供應體系,逐步替代高污染、高排放的化石能源。核電因其穩定、高效、經濟,應成為替代化石能源的重要選擇。” 在2015年召開的巴黎氣候大會上,中國向全世界莊嚴承諾了碳減排目標——到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并盡早達峰,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賀禹表示,要達到這一目標,在能源供給側的核電需要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綜合國內權威機構的預測,賀禹說,“在考慮經濟新常態的情況下,2030年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大約在55億噸標煤。從能源供給側結構來看,預計到2030年水電裝機極限達到約4億千瓦,風電、太陽能發電也可達到4億千瓦,生物質能發電裝機達到4000萬千瓦,占屆時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比例分別為7.17%、4%、2.74%、1.27%。如果要實現20%的非化石能源占比目標,2030年核電裝機應達到1.2~1.5億千瓦,占屆時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比例達到5%左右才能有效支撐。所以,發展核電是中國能源供給側改革的必然選擇。”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