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才說得好像情況有點糟糕,其實也不完全是這樣,也有亮點。”發言快要結束時,陳惠仁可能意識到會議室的氣氛有些凝重,所以話鋒一轉,趕緊“找補”了一句。“在市場需求低迷的情況下,我們這個行業一直沒有放棄轉型。這兩年我們的一些機床已進入最核心的制造領域(比如航空航天),盡管數量不多,但卻是一個可貴的開始。”
陳是中國機床工具行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在年初和新聞媒體做溝通,這已是他上任的第二次。和去年相比,陳惠仁的言語依然直率、犀利。他沒有刻意去羅列“亮點”,而是將行業的真實情況毫不隱瞞地端了出來。“去年,我們機床工業和實體經濟的所有行業一樣,關鍵詞就是下行,而且是第五個年頭,下行壓力比前幾年更大。我們協會從前年開始搞了一個行業景氣度指數,2014年景氣指數是43.3,去年是34.5,收縮程度非常大(注:50是臨界點,50以上是擴張,以下是收縮)。 面對著在座的媒體,陳惠仁語速不急不緩,各種行業數據信手拈來。看的出來,整個行業的發展態勢,他早已了然于胸。 和去年一樣,在介紹完行業的運行情況后,陳惠仁開始談自己的看法和判斷。他認為,作為機床企業,不能再幻想以前那樣的增長周期回來,必須對發展思路做一些根本性的調整。他認為市場總量下降只是行業面臨困境的一個原因,另一個因素是需求結構的升級非常明顯,而很多企業對此不適應。他這樣認為:市場需求的升級和我們企業的傳統優勢正好相反:我們企業的傳統優勢就是大批量生產中、低端通用型的產品,拿手的本領,是由一整套的體系保證他的這個能力特別突出。這個能力和現在的市場需求恰好相反。供給側改革在我們這里很有現實意義。過去,高端產品做得好一點就叫結構升級,但是這很不夠,要在企業組織結構、人力資源結構等方面同步升級。現在的市場訂貨都有其特殊需求,企業里有多少了解不同行業、能對客戶需求真正響應的人才,就變得很重要。我們現在最缺的,就是這樣的人才。 對陳惠仁的上述看法筆者深以為然。也難怪,中國的企業,都是從市場短缺時代走過來的,面對改革開放后中國社會的快速發展,所有產品都不同程度地經歷過供不應求的階段。所以,如何組織資源,快速生產出一種還說的過去的產品,當時就成了企業的第一要務。而這種經歷,必然會給中國企業植入一種強大的基因:善于大批量、低成本(相對的)地生產通用型的中低端產品。而現在的需求情況變了,絕大多數通用型中低端產品不但不短缺,而且已經過剩,我們的很多企業一下子就沒咒念了,于是開始了“陣痛”。 說“陣痛”,并非故意將現在嚴峻的局面說的輕描淡寫,而是因為從發展的視角來看,企業現在面臨的確實是“陣痛”。當然,“陣痛”過后,有的企業將被淘汰,有的企業會涅盤重生。以機床行業為例,不是有很多前幾年我們還做不了的產品,現在已經做的很好了嗎?就在陳惠仁和媒體見面的當天,有媒體發問:“您說的那個亮點——加工智能手機外殼的鉆攻床是哪家生產的?”陳惠仁連連搖頭,“不是哪家,是很多企業都能生產。” 行文至此,該回到文章的標題了:2016,機床行業會更差或者更好嗎?陳惠仁沒說,筆者就更不知道。不過,如果你能找10家企業的負責人問問,也許會得到11種答案——市場的魅力,大概就在于此吧!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