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中國的產業規模優勢越來越明顯,但汽車工業產能結構性過剩問題也漸顯。面對供求矛盾日益激化,不但整車企業的壓力加大,上游零部件產業發展也亟待轉型升級,行業洗牌難以避免。 結構性產能過剩 在工信部牽頭下,中國汽車技術中心和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研究會從去年開始對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進行了調研。參與調研的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原秘書長、中國汽車零部件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董劍平于9月24日在“第十屆中國(花都)汽車論壇”上透露部分調研結果。董劍平稱,對國內零部件供應鏈現狀評價是,目前國內零部件本土化制造體系包括內資、外資,基本能夠滿足汽車工業發展需求,但是本土化不代表自主化,仍然有部分關鍵、高精尖、高利潤產品依賴進口。 汽車零部件行業總產值在汽車工業總產值中占半壁江山,2015年為3.8萬億元。零部件行業平均利潤率為6%~8%,外資合資企業超過15%,自主整體偏低。2015年,國內零部件研發投入占比僅為2%,自主創新和技術研發嚴重不足。目前,國內零部件企業大約有10萬家,規模以上(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企業大概1.3萬家。盡管國內整體零部件產品關鍵核心技術水平在這幾年有很大進步,但是在高技術壁壘和核心部件,尤其是電力電子控制體系,以及高可靠性基礎部件方面仍然是外資企業在主導的,自主零部件企業較薄弱,外資零部件企業在國內僅為制造基地,并未進行產品技術導入。 洗牌不可避免 董劍平對企業提出的建議是,大型整車集團下有很多自己零部件公司,這里面要做大調整和整合,整合優勢資源兼并重復資產,除掉過剩落后產能。整車的市場在我們手上,用這個作為籌碼換取技術,加強對外資零部件企業的主導控制地位。還有,自主企業必須明確研發和創新能力作為首要地位,注重全球資源整合與布局。 國家信息中心信息資源部主任徐長明也談到,汽車產業在發生重大變化,汽車需求增速下降,汽車消費升級加速,以及自主品牌普遍開始正向研發,這些對零部件廠商提出新的要求。 徐長明分析稱,預計2016年中國汽車內需將達到2723萬輛,大約等于美國、日本以及德國這三大汽車市場的銷量總和。由于中國市場的重要性,外資和國內廠商擴張沖動仍然很強,汽車供求矛盾將持續處于高壓態勢。“中國車市減速與競爭加劇,將要求零部件廠商提高質量和控制成本,消費升級也對零部件質量要求提高,而整車廠正向研發,則對零部件企業的研發能力要求提高。”徐長明認為,零部件廠商控制成本一定要有新思路,未來是品質不斷提高前提下的成本控制,依靠低要素價格控制成本的方法已經失效。此外,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擴大研發能力。 汽車銷量占全球汽車總銷量1/10的雷諾-日產聯盟,該聯盟在華合資車企東風日產的工廠設在廣州花都,而花都匯聚200多家零部件企業。東風日產制造總部副總部長陳國才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談及,東風日產整車工廠各工程將追求最少在庫、最小搬運、最短生產周期,徹底消除無附加值的工程和作業動作,還將實現涵蓋零部件、銷售、售后等全價值鏈供應商與整車工廠同期同質。 不僅合資車企加快整合國內外資源提升競爭力,倒逼供應鏈中的零部件廠商轉型升級,國內自主車企也在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提升研發能力。長安、吉利和奇瑞等都已在不斷拓展國際資源。徐長明認為,零部件國際并購是一種重要的出路。東北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于中赤也認為,海外并購助力汽車零部件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