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研發實力 共度產業難關 汽車聯合基金的另一個好處,在于調動了多年以來單打獨斗的汽車企業的積極性,形成了一股對于基礎領域研究非常重要的凝聚力。 清華大學教授歐陽明高在會上指出,汽車行業長期存在著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即科技創新鏈斷裂。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的研究成果,常常與汽車企業在生產制造中的實際應用脫節了。 與此同時,自主車企近年來一直號召“抱團取暖”,在提升設計研發實力方面攜手合作,共同抵御外資與合資車企來勢洶洶的入侵,然而這種嘗試因為現實困難與利益糾葛,以及缺乏一個強有力的推動力和領頭羊,遲遲難以實現。 汽車聯合基金的設立和其核心的知識產權共享機制恰好解決了這兩方面的難題,因此受到了汽車企業的倒履相迎。在當天的座談會上,一汽、東風、上汽等8家車企的與會領導都積極表態,對汽車聯合基金鼎力支持。 一汽集團副總經理吳紹明認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各部委以及中汽協、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為中國汽車行業做了一件利在千秋的好事。他同時表示,自主車企要通過技術創新重頭開始打造中國汽車品牌,“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解決不了的問題,現在需要的是“八家齊渡、共克難關”。 上汽集團總工程師程驚雷也認為,汽車聯合基金直指目前中國汽車行業的薄弱環節,為自主品牌未來生產智能、清潔、安全的汽車產品提前打下了基礎。 “國家從863計劃、985計劃到211計劃、2011計劃,都一直在為中國各行各業的整個研究領域做出部署。”在他看來,“汽車行業這些年從引進合資,到產業平臺合作,再到技術研發合作,一步步走來很不容易,上汽集團五年前成立了技術研究部,每年投資幾億元,希望能有所突破,汽車聯合基金則以一種更高效的方式實現了從產業鏈頂端到尾端的科技創新。” 長安汽車副總裁劉波則直言不諱地指出了自主車企與合資車企在研發投入和實力上的差距,“長安的合作伙伴每年的研發投入達幾十億元,我們自主車企差得太遠,技術上要突破,需要政府、研究機構、車企等各方面通力的合作。” 而廣汽集團副總經理馮興亞更是直接點明了汽車聯合基金最吸引車企的優勢,“參與其中的企業,不論投資5%還是10%,都可以享受100%的研究成果,這是名副其實的‘花小錢辦大事’,這樣的投入產出比,值得我們全力支持。” “如果說外國車企的研發水平是研究生,那自主車企就還是高中生。沒有自主研發能力的提高,我們永遠超越不了豐田、通用。”華晨汽車副總裁王世平表示,“現在車企面臨的問題是,不少項目我們想研究卻沒有那個科研能力,給多少錢也研究不了。比如國家一直大力推廣的純電動汽車,如果也能夠全行業、各領域協同合作,在電池技術上取得突破,那么中國新能源汽車彎道超車就有望了。” 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對于中國汽車工業無疑也將是一個意義重大的轉折點。自主品牌經歷了寒冬之后正在回暖,新能源汽車的推廣有所進步但離預期甚遠,中國車市面前的道路可謂濃霧漫漫、形勢難測。 在“中國制造2025”行動計劃之中,汽車行業成為其中重要的一環。對于中國車企而言,這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汽車聯合基金的設立,恰似穿透迷霧的一縷曙光,如果自主品牌能夠把握這個機會,從基礎研究領域起步,提升自主研發與創新的能力,未來可期。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